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22-01-04 15:59:00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李建军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伍国勇(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常务副主任)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我们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用好数字技术、提升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成为我们更好推动传统领域发展,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无论是做强经济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都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此,各地各部门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坚持不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现实地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面向未来,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来考量,如何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都充分体现“高质量”和“可持续”要求,如何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如何既实现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是我们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方面,要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切实发力,安排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充分发挥我国拥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切实发挥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需高度重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用好数字技术,尤其是要找到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契合点与发力点,在实践中将数字技术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具体来看,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积极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数字化集成平台,实现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做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现象的生态风险监测评估,实现“空天地人”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同时,依托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推动生态资产区块化开发,推动旅游产业、环境产业、生态领域的新兴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休闲产业发展。还要用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构建“云—管—端”协同促进的产业信息链生态。

  二是建立生态资产数据库,推动生态环境价值评估、生态价值补偿和生态产品交易的数字化。可考虑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建立生态资产数字台账,摸清生态资产家底,探索构建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与此同时,建议探索建立数字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多层次的智能化生态补偿平台。此外,还需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力。

  三是构建生态资产价值核算体系,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管理生态资产。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对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量化评估,利用数字化核算系统,提供了可供交易和融资的参考依据,相关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还要看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同样能为实施绿色发展财政奖补、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等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四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信用体系,构建涉及生态资产管理、生态环境整治、社会绿色低碳行为的信用系统,推进生态文明信用体系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可考虑搭建生态文明信用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以此加强引导,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此外,需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方面的巨大作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比如,深刻研判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的现实路径;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等等。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