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核心母题

发布时间:2022-01-07 15:58:00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核心母题

  编者按:12月14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不断开拓中国文艺新境界,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推出“展文艺新气象 铸文化新辉煌”专栏,展示文艺工作者的学习感悟和体会。

  作者:青年评论家、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杨荣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从浩如烟海的汉儒经典,到以《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史诗各民族璀璨的文化组成了牢固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由这些代表着本民族金字塔尖的文化精粹组成,彰显着丰富的中国智慧,隐藏着迷人的中国密码,形成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国文艺创作历来注重从传统中萃取素材,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加工,产生出新的文艺形象和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发展承继着悠远的文化传统,从历史中汲取强大精神滋养,不断跟进时代步伐,聚力人民所需,描绘精神图谱,引领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从历史题材作品看,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激情,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改变了民族积贫积弱的面貌,使沉睡之中国迎来了希望的曙光;电影《长津湖》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奔赴前线,以舍生忘死、敢打必胜的大无畏精神,奏响了一曲为维护国家尊严慷慨赴死的壮歌。从现实题材作品看,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西海固干部群众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号召,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形象地阐释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纪实文学《独龙江春风》以大量真实的数据和丰富的细节,描写了西南边陲的独龙江各族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实现了“一步千年”的飞跃。这些作品对中国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全方位、多角度、立体性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总书记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三个要求是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首先,审美旨趣更多体现为文艺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吸引读者、感染受众的基本前提,是文艺之美的外化和表现;其次,价值观念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是作品是否具有思想穿透力的决定性因素,新时代的文艺创作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中国文艺要想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文艺工作者就要有胸怀全球的视野,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肩负新时代的崇高使命,需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传承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形象,惠及世界人民。

  文艺作品的优势在于能真切触摸人类的灵魂,真实把握人类脉搏的跳动。新时代文艺既承担着传递中国价值、解码中国经验的重任,也担负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促进中国与各国文明互鉴的重要职责。无论是创作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文艺工作者都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当代中国文艺历史方位,极力烘托张扬崇高之美,使爱国主义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成为中国文艺的符号,成为中华民族永远引以为豪的内在素质。文艺形象是一个时代综合凝聚而成的典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伴随着时代的阔步前行,我们亟需塑造新时代的文艺形象,把数千年来朝乾夕惕、勤勉奋进、锐意求索的民族精神凝聚起来,以文艺的形象展示出来,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标识,以新的文艺形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是文艺创新的宝藏。立足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文艺工作者应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点亮民族前进的灯塔,将中国精神作为文艺创作的核心母题,立足人类精神的制高点,捕捉那些能够带领人类向着美好愿景进发的理念与意旨,用形象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彰显,以文质兼美的作品建构起与泱泱大国相匹配的新时代文艺气象。(杨荣昌)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