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
作者:龚群(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21&ZD015]的阶段性成果)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两大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事业”,即为人们所从事,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并且内蕴着价值理想的实践活动。和平与发展既是当代世界人民所从事、追求的事业,本身又具有崇高的价值意义,它是世界各国人民之幸福所在。
维护世界和平
追求和平乃至永久和平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愿望。和平状态承载着人类的价值旨归,就在于和平是人类社会繁荣兴盛的前提。没有和平,人类就会陷入霍布斯所想象的丛林般的自然状态。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贤哲就提出“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近代以来包括康德在内的思想家也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和平的现实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度日益紧密,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经历了20世纪两次使人类陷入灾难的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世界总体上的和平为当今人类发展带来了繁荣兴盛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和平文化基因,“协和万邦”“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等理念印刻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之中。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更激起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强烈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国际的和平是人类和平的基本要义。同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并行不悖,损害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也就不可能实现和平发展。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维护。当今世界何以维护好世界和平?一要旗帜鲜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与国之间应遵循平等交往原则,平等相待、有事互商互谅。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相互尊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准则,同时,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全球治理新观念、新理念。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合作实现双赢、多赢和共赢”。二要确立文明互鉴的包容观。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各种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对于不同文明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三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世界各国人民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推动和平发展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当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发展必须要有和平作保障。和平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了,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和平。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
对自由、进步与发展的渴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精神心理之中。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表明,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的总趋势之中。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劫难与洗礼,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就是最深刻的见证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和平发展的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过程,正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作出新的阐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关涉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为人类的发展进步指明方向。在行动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不断以中国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国际力量发生深刻调整,全球经济社会加速重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人心,世界和平的力量正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等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应对新挑战,逆势而上,不断开出新局面,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定力量。重要的是,要维持世界和平发展的局面就要转变当代人的传统思维。面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生活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地球村,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世界各国有着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给世界各国贡献的和平发展根本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实践、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历史前进方向的引领者。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同时以人的内在尺度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实践活动,把世界建构为我的世界,世界成为现实主体创造的充满意义的世界。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体论前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立场与灵魂所在。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以人民为根本,面对不同时代的课题,逐步发展和扩充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要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主体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同富裕,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体现广大人民的真实需求,深入倾听人民的呼声,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2021年10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
为中国人民所共享成果的和平发展,同时也是为世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发展成果突出体现在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上。2020年11月23日,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奋斗,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8亿多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减贫成就,为世界总体的减贫目标作出了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中国经验表明,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是发展的真谛所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人类命运休戚与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和平与发展而不懈努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15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