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天津发现大规模唐代遗存

发布时间:2022-01-11 17:3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讯(记者刘茜、陈建强)渤海之滨、退海之地的天津,为制盐业的发展提供天时地利。公元925年,后唐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为解军费困竭之难,在这片芦苇茂盛之地卤地设场,场名从地名,史称“芦台场”。近日公布的天津市军粮城遗址的挖掘成果,证明了天津制盐的历史要更早于此。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从2021年4月开始,该中心考古工作人员对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示范镇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夯土台基和唐代制盐作坊区,清理出灰坑、灰沟、灶、井、窑、车辙等200余处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时代特征明显的唐代器物标本,此外还出土少量铜钱(开元通宝为主)、铜甲片、动物骨骼等标本。发现元明清时期灰坑、灰沟、灶、房基址20余处,出土大量陶罐、青花瓷碗、青釉碗、白釉碗、陶灯等生活用品和砖、瓦等建筑构件。

  该项目负责人甘才超介绍,在军粮城遗址第三发掘区内集中发现了卤水井、灰坑、盐灶、滩场、灰沟等遗迹,应与取卤、制卤、煎卤和晾晒等制盐工序直接有关,同时还有其他相关遗迹数十处,上述遗迹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唐代制盐作坊区。这是天津第一次考古发现古代制盐遗存,填补了天津盐业考古空白。

  据介绍,本次发掘是天津地区近70年来首次发现面积如此之大、主体堆积为唐代的遗址。在第四发掘区6万平方米范围内和第三发掘区0.9万平方米范围内的所有探沟里均发现了高约1米的夯土台基遗迹,夯层夯面均较为平整清晰,两处台基东西向相邻分布,相距约450米。其中第四发掘区的夯土台地约呈方形,现残存长度南北约255米、东西约240米,东南部现状地表有部分保留,夯土台地叠压在明清、元、唐地层堆积之下,其他区域地表均已遭晚期活动破坏,仅残留部分夯土台。明清地层堆积厚约1.5米,发现遗迹遗物较为丰富;元代地层堆积厚约0.3米,未发现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也较少;唐代地层堆积厚约0.3~0.5米,发现灰坑、灰沟及水井等遗迹近10处,出土有白釉瓷碗、小方砖、沟纹砖、莲花纹瓦当等典型唐代遗物。结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80年代天津考古在军粮城区域内陆续发现的白沙岭、刘台北、西南堼唐代遗址和塘洼、刘台中学、外贸仓库唐代墓葬来看,这些遗址、墓葬都以本次考古发现的大型夯土台基为中心,在其周围分布,共同构成天津南部地区唐代等级较高的大型聚落体系。

  这一发现为探讨天津地区唐代海口提供了可能。军粮城大型唐代夯土台基规划选址的中心地位和建筑体量,充分体现出是在唐代极强的政治(或军事)组织管理下,因特殊需求所进行的一次系统、超大规模的人工营建活动。根据考古发现,军粮城遗址所在区域是目前探讨文献记载的唐代“三会海口”的最佳选项,对天津古代港口变迁以及天津古代人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1日 09版)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