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守护城镇文化遗存 创造美好人居生活

发布时间:2022-01-17 15:03:00来源: 人民日报

  守护城镇文化遗存 创造美好人居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核心阅读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古镇,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深邃的技艺和文化的积淀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不仅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更是为了留存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记忆

  那些跨越时光陪伴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与传统民居,体现着古人巧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蕴藏着古老的建筑智慧,在提倡守正创新的今天,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与转化

  古镇、城市和民居的保护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保护发展城镇历史文化遗存,关乎我们的乡愁,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半个世纪以来,我参与规划保护历史城市(包括历史街区)百余座、古村镇70余个,见证和参与了当代中国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这期间积累的经验,或将对未来的城乡建设和文化传承有所助益。

  原样修复,整旧如故,保护好我们的古镇

  提到城镇文化遗产保护,人们往往最先想到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古镇。这些古镇至今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比如江南水乡古镇善于因借自然,多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建屋。整体来看,我国古镇房屋多是两层厅堂式的砖木结构,鳞次栉比,或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过街骑楼、驳岸石栏疏密有度。不同古镇因循各自水土,拥有不同风俗习惯和特色物产。

  在古镇保护工作中,我主张原样修复,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反对假古董。我具体提炼为“四性”: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五原”: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原环境,“四老”:老木料、老砖瓦、老形式、老法式。主张对旧建筑进行修缮或复原旧建筑,而不是以旅游商业为目的,使用快捷的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另起炉灶。

  周庄、乌镇、同里、甪直、南浔、西塘,江南六镇都依此进行创造性保护,培养出一批传承传统建造技艺的优秀匠人。比如,周庄在整修中使用许多旧木梁、旧木柱、旧门窗、旧石板等,修出了原汁原味的房子。乌镇也是如此,为各种旧料分门别类地建造仓库,修缮时可随时调取使用。乌镇东栅、西栅使用明清时的石板铺路,同时将排水管道、电力线、电话线等埋入地下。沿街铺面、老宅使用的也是旧木料,并且按传统方法用桐油油过。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杜绝粉刷一新,而是在白粉中掺入黑灰,以呈现原有面貌。我们还采取古建筑移建的办法,将一座废弃的古代石桥移到镇中心,替代已被改为水泥桥的清代应家桥,用真古董丰富古镇景观。

  以整座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保护。平遥拥有完整的古代城墙、数百处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民居。为了既能够将整座古城作为一个“大文物”保护下来,又不影响当地人改善生活的需要,我们提出“古城不动,开发新区”。在不破坏古城格局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出一条环形的单行车道,布局排水、电力、通信管网等;在古城的西面和南面开辟新区,城市新建和发展放在新区。

  留存至今的历史古镇,要想保持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持续的生命力,离不开我们对其原真性的创造性保护。同时,要懂得分级保护,逐块划定保护等级和保护范围,既不因为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原真性,也不因为注重保护而阻碍发展的步伐。

  城市保护顺应历史文化肌理,凸显不同城市文化特色

  福州“三山两塔一条江”,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古香古色的古镇之外,人口更密集的城市因为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各有不同,从而涵养出各自特色。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不仅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开展文化活动,更是为了留存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记忆。只有保护好传统建筑精华与历史遗迹的城市,才有可能孕育出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新建筑、新风貌。

  上海北外滩曾一度面临拆迁改建。北外滩即虹口提篮桥一带,不少历史建筑留存至今,是上海珍贵又独特的城市遗产。我们对该地区进行专门调查,最终促成提篮桥被纳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对于已被辟为保护地的城中区,同样需要细致而微的工作。苏州市的整体规划是由吴良镛先生设计的:古城居中,原样保护;古城四面是技术开发区、商业行政区、文化教育区、居住区。在古城区保护过程中,我对照宋代《平江图》,发现古城平江路一带依旧保存着古代街坊脉络,于是向苏州市有关部门建议完整留存这一地区。在15年时间里,我带领学生做出“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并付诸实施,在外观上保持明清以来的风貌,保留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内部生活设施则是现代的。

  传统建筑的比例、形态经过千百年锤炼达到了一种群体的和谐美,新建筑应该向其学习,继承这种美,与这种美相协调。苏州古城保护得好,当代建筑师得以就地取材、师法传统,进而有了对传统“塔”“亭”“窗”“廊”等创造性的转化,出现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图书馆等与老建筑交相辉映、气质和谐的新建筑。

  当前许多城市进入存量改造的发展阶段,城市中原有的旧厂房、旧仓库同样可以被创造再用,从而释放出新的价值。比如上海市泰康路街区有许多旧时的弄堂工厂。现在这些工厂或关闭或迁走,一些厂房就被整修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展览馆、美术馆等。北京、苏州等地也有许多这样的群落,既保存了工业遗存,又充实了城市的功能和体验。

  重视民居保护,化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于日常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无论是古镇保护,还是城市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都离不开当地居民。只有把原来的居民留住、把那里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下来,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才能永葆生命力——这就离不开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民居是城镇历史文化遗存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着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同是民居,北京四合院、安徽四水归堂、云贵的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壁、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等,各不相同。

  石库门是上海的特色民居建筑,被划为二级里弄,细分的话有十几种类型和样式。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对上海里弄房子进行摸底调查,对400多个地块、上千条里弄进行现场调查后,建议新增和扩大以里弄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对石库门,既保护建筑形态特征,又疏解人口,更新基础设施,从而切实改善居民生活。

  在苏州,具有一定传统特色但不属于保护对象的民居数量巨大。处理好这些民居对于最大限度维护古城区风貌、避免大拆大建至关重要。我们学习古人,对这些民居进行街坊划分:把古城区划分为54个街坊,确定每一个街坊的用地面积、人口容量、建筑容量等指标。这样,每一个街坊的规划管理都有了依循,每一户居民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老屋的状况和前景。具体规划和建筑设计紧密联系实际,居民参与改造全过程,我们也探索出适合古城区民居改造的规划设计方案。

  城镇更新与发展,说到底离不开居民的呵护。如今,在扬州、苏州等地,出现了一种新潮流:在居民自发改建或营建的房子中,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修缮老宅、恢复传统园林之美。有人自家天井设计半壁假山,有人开池建园,还有人专门成立公司,为喜欢传统民居的人家进行改建。人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找回乡愁。

  在生机勃勃的当代城镇生活中,那些跨越时光陪伴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与传统民居,体现着中国古人巧借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蕴藏着古老的建筑智慧,在提倡守正创新的今天,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与转化。与此同时,时间会积累沉淀出新的“历史遗存”,需要我们继续具体分析对待,不断将传统活用在现代生活中。

  期待相应规划保护措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使越来越多城镇涵养出独一无二的面貌,为人们提供诗意的人居生活。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报记者徐馨整理)

  制图:赵偲汝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