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频共振 唤起共鸣(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期待越来越多的作品朝着既有传唱度又有创新性,同时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发挥好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出发,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音乐艺术工作者,我通过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创作时代性、人民性、创新性的思考。
音乐是时代的产物,任何创作者都离不开时代语境。只有立足时代现实、感受时代之变、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真正记录时代之声;只有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
我在近年来创作主旋律歌曲的过程中,对此感受颇深。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配乐和创作歌曲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经典老歌。它们之所以能经久流传,就是因为唱出了时代的呼声、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如果以“幸福”为关键词,那么,脱贫攻坚就是让幸福变为现实的圆梦时刻。为此我写了《带着幸福来见你》这首歌曲,以“幸福”为题眼,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抒发战胜贫困的喜悦,抒发党心民心紧密相连的情感。
脱贫攻坚带来了乡村巨变,伴随着乡村经济、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发掘自身资源、对外展示推广的主动意识,文艺能在其中做些什么呢?昔日的唐诗宋词能让一些地方名扬天下,今天的音乐也可以成为一张文化名片。通过音乐来呈现深厚而多彩的地方文化,这是我创作地域特色歌曲时怀抱的想法。无论是为云南创作的《彩云之南》、为西藏创作的《坐上火车去拉萨》《我和西藏有个约定》,还是为黄山创作的《黄山之约》、为家乡湖南安化创作的《你来得正是时候》,都旨在通过优美的旋律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并且把日新月异的时代气象融入其中。
创作这些歌曲的过程,也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怎么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得更加现代、更加好听,让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广泛流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中国故事,是我们创作的宝藏。把这些宝藏挖掘、呈现出来,抵达和走进更多人心中,离不开新的灵感、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把民族元素和具有现代气息的歌词、流行性的演绎手法这三者结合起来,是我的一种尝试。在音乐创作、制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民族音乐如果能够加上国际流行的节奏和表现手法的话,可以吸引更多受众。
创新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音乐受众以年轻人为主,音乐创作者更需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保持对潮流趋势的把握能力,在内容和形式上锐意创新。就以作词为例,汉语一直处在不断演变之中,如今90后、00后的表达方式迥异于从前。当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古风音乐,就是一种以白话文为基底的略带文言的表达,有鲜明的审美特征,需要词作者予以关注。央视春晚曾经由年轻歌手演唱了我创作的一首《我和2035有个约》。在这首歌曲中,我用年轻一代的视角写下了“快把青春充满电”,展现青年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以“我脑海的芯片终将万物互联”,表现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并且在编曲中大量运用最有未来感的电音元素。
不同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并非泾渭分明,只要能为我们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服务,都可以借鉴交融,做更多尝试。就像宋词那样,作为当时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通俗好懂,同时又很讲究韵律感,注重用词,能够容纳丰富的情感,呈现不同的风格。今天的音乐创作也应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能把握宏大的时代主题,又能演绎细致入微的内心情感,兼容不同的表达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正发生改变。比如近些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许多作品是先作为背景音乐被人关注,后被很多人在短视频中使用,然后才成了有大众传唱度的流行歌曲。但不论如何改变,音乐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永远为人们所需要。吸引人、打动人、激励人,音乐艺术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常说“同频共振”,如果乐音、和弦、歌词和演唱都能朝着正能量的方向汇聚,那么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一定能引起强烈共鸣。期待越来越多的作品朝着既有传唱度又有创新性,同时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发挥好文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
(作者:何沐阳,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