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冬奥红利”推动消费升级

发布时间:2022-02-10 16:3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财经论语】

  作者:张翼

  “一墩难求”!盼望早日实现“一户一墩”……随着虎年春节初四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吉祥物“冰墩墩”引爆购买热潮。活泼、好玩、有趣、机智、充满正能量,这只人见人爱的吉祥物熊猫“冰墩墩”传递着中国神韵,也表达着奥运之美。

  冬奥会推动“冰墩墩”迅速成为顶流,各种社交平台含“墩”量日渐升高,微博热搜不断。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细品之中的缘由可以发现并非偶然。春节是传统的消费旺季,春节消费往往会加倍放大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渴望。当虎年春节与冰雪冬奥相遇,这个春节消费透着格外的不寻常。

  冬奥激情与中国文化元素碰撞,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仅长城内外,南至两广,西至云贵,东到江浙沪,越来越多人踏上雪场、走进冰场,以“上冰”“上雪”的方式共迎冬奥,欢度春节。冰雪旅游成为春节期间最火热的旅游业态,冰雪运动游、冰雪民俗游、冰雪康养游以及室内冰雪游等多类型产品为游客畅玩冰雪带来了诸多选择。

  冬奥会激活人们冰雪热情的同时,也展示出超强“带货”能力。冬奥会点燃全民的冰雪消费热情,冰雪运动相关品类的商品成为春节热销产品。春节期间,冰雪消费掀起新热潮。不仅“冰墩墩”等冬奥会纪念品备受青睐,滑雪圈、冰刀鞋、滑雪服等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以上。“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国内各大雪场总销量较去年翻番,冰雪、滑雪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40%。冰雪运动加速升温,不少滑雪场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一张张滑雪票背后是巨大的冰雪消费市场。2022年春节期间,冰雪运动相关品类消费增长显著,滑雪热带动了冰雪旅游市场热潮来袭。

  “冬奥红利”将带动消费持续升级。数据显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从参与冰雪运动的目的来看,选择“娱乐休闲”的比重最高,为70.35%,其次是“强身健体”占比15.78%,选择“兴趣爱好”的占比11.49%。与之相应的是,冰雪运动相关的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都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增长潜力。

  冬奥会带旺了冰雪消费,也促进了冰雪产业发展。多个部门持续释放利好,不少地方打出冰雪旅游新名片,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冰雪运动,激发巨大的冰雪消费和旅游潜力。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各地积极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打造冰雪运动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北方冰雪消费参与度,充分挖掘南方冰雪消费潜力,冰雪消费活动日趋丰富多彩。

  未来,我国将全面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和“四季拓展”战略,创新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建立冰雪运动普及推广体系,打破了冰雪运动时空局限,让冰雪运动的参与人群从小众走向全民,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

  还要看到,我国消费升级有基础。我国是疫情下经济快速复苏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刚刚成过去的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达到44.1万亿元,规模明显超过2019年水平,比上年增长12.5%。消费能力的持续增强有力地托起了春节消费市场。

  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点燃方式是一个巨大创新,它产生的碳排放量大概是之前的五千分之一。在“双碳”战略下,绿色消费渐成风潮。从虎年春节消费也可以看出,健康、运动和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消费升级的关键词。春节消费是全年消费的风向标。节假日消费占比较高,规模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约为10%,而且上升速度较快。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政策促进消费,国货品牌在各大消费领域影响力与日俱增,更多定制化、智能化、绿色化商品现身,我国消费市场呈现诸多新亮点新风尚,彰显出内需市场巨大潜力。虎年春节,消费市场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冰雪消费热情高涨、文化消费引领时尚、品质消费亮点纷呈。

  在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增长重要动能的当下,顺应疫情防控和健康过年的形势,“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春节新潮流。截至2021年末,我国数字用户规模达到10.46亿人,用户全年月均使用时长达到7小时左右。适应需求变化,各地促消费不断创新拓展思路,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满足“宅经济”“云生活”等新消费需求,加快培育体验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智慧化、便利化水平。

  新消费时代,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产品不断出新,消费方式不断变革,消费升级大踏步走来。为了提振消费,政府部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百姓放心消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相信,新的一年,我国的消费潜力会进一步释放,消费动能持续激活,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0日 15版)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