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范式:助力中国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
作者:喻国明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瞩目的国际体育赛事,又恰逢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绝佳时机。我们欣喜地看到《冰雪中国》以其创新的传播方式在利用这一契机传递中国精神,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方面进行了极有创意的探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助力中国冰雪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人心的新标版。冰雪竞技、冬日节庆从古至今,就以多样态的存在方式扎根于华夏儿女的生活之中。《冰雪中国》成功地尝试了以国际视角,传递中国的冰雪精神,展现中国多民族多角度的传统文化内涵。节目以直播+短视频+话题互动为理念,通过具有多重身份的外籍主持与嘉宾体验中国多地、多类型、多民族的冬日民俗、冰雪竞技、佳节生活为主要形式依托,以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宣发、CGTN平台播出、微信视频号同频共振等多维度曝光,向中国和世界的观众展现中国的全民族团结、冰雪中不一样的可爱华夏。
众所周知,《冰雪中国》是在国内外形势喜忧参半的严峻复杂的大形势下拉开其大幕的,如何用时代的命题打造出年味十足、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以创新的传播表达唱响当今中国人心头的时代主旋律,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冰雪中国》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呢?显然,一流的作品是很难描绘其价值和意义的“上限”的,它的标版意义和价值可能需要从很多角度和层面上加以体会和诠释。本文所能做的是探讨和分析它之所以成为跨界文化影响力佳作的新传播范式。
一、新形式:开放协同 结构化组织创作生产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互联网的发展将整个社会微粒化、结构化,社会整体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减弱,我们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边界更加宽阔、社会成员主体化程度更高、颗粒度更细的社会。在新的传播生态下,强化开放与协作的互联网思维、发挥媒介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对开创主旋律艺术创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如此,《冰雪中国》以开放和协同为价值逻辑,打造“直播+短视频+话题互动”这一新传播形态,探索跨文化传播开放创作与协同生产的新创制范式。
首先,打破封闭,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产和传播。
作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全新表述,“四全媒体” 不仅仅是对于媒体生产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其核心是形成新型舆论引导格局,即从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多个维度出发引导传播生态,放大网络连接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以底层力量助推理想传播效果的生成。它现着“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系统的自组织所强调的开放性、非线性以及动态协调等机制的实现,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因此,要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潮流,主流价值内容的生产传播必须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和资源。我们看到,为了给观众呈现更生动、更真挚、更具感染力的中国冰雪文化的叙事,《冰雪中国》在传播逻辑的编创机制上大胆创新——从线索到创意、从文本到人物,该节目的创作通过权威媒体、互联网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博主共同参与完成。同时,《冰雪中国》通过微信、微博、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为重要渠道,有效提升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打破单一,尝试统一命题的多元叙事。
在传统的传播叙事中,结构是将情节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加以排列的外在形式。传播叙事结构中最常见的是线性结构,它以时间顺序为主导,按照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叙述,情节环环相扣,剧情冲突达到高潮后呈现终局。相比同样体量的线性结构传播节目,非线性组合式的结构题材容量较大,拓展空间无限,它也能够以多棱镜般的丰富视角折射广袤时空的绚烂图景。《冰雪中国》创新模式在于,依托吉林长白山、新疆阿勒泰、宁夏沙湖三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通过不同的倾向与不同的内容设计,展现所选城市不同的冬日民俗与冰雪竞技。以中外主播的二元视角,讲述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民族情结。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线性结构,以便于传递更多内容和信息,表达多重情绪和思想;并且各个部分分则独立、合则一体,体现的风格和手法各异,又统一于节目的总主题,化整为零,形散神聚。所以,节目以不同叙事风格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多样化表达的局面,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文化的可能性,在一个节目中获得更多文化体验。可以说,这种将拥有不同文化特点和才华个性的创作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多维群像和多样景观的新型节目生产模式,散发出新鲜别样的韵味,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新视角:历史提喻 小切口进入大文化
在权威解构、个性彰显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的而非“政治”的、“消费”的而非“生产”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域。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必须正视被大众消费商品化的现实,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节目也需要将创作视角从“由上往下” 转为“由下往上”。《冰雪中国》在整体创作上面向跨文化观众,视角更为亲民化,把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进行互补式运用,遵循着提喻法的逻辑尝试对中国冰雪文化给予贯穿性的表述,塑造的是在宏达叙事下发挥价值的普通人,进行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达。
传统主旋律节目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大多数是承担了对于民族历史记忆的影像记录,往往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强调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进行波澜壮阔的素描式书写。虽大气豪迈,却难免有失灵动、有失新颖。基于此,《冰雪中国》转换选材思路,放弃了对中国冰雪文化的全景式书写,不求面面俱到地呈现,而是立足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场面件,在恢弘中发现角落里的璀璨,在浩大背景中精选典型叙事的重构。以新疆阿勒泰直播为例,这次直播重点通过外国主播对于新疆的初印象与感受新疆滑雪文化后的再印象做反差感,来展现新疆阿勒泰作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的风采。节目开门见山,中外主播来到阿勒泰最具盛名的滑雪圣地——将军山滑雪场。将军山的银光大道被众多滑雪爱好者所向往,新疆当地的滑雪爱好者将以嘉宾形式融入这次直播,带入新疆民族古老的滑雪方式“毛皮滑雪”。追溯本源,这里的滑雪文化从何而来?中外主播前往阿勒泰岩画追求答案。节目直播过程中采访了两位正在将军山滑雪场滑雪的阿勒泰少年,两个孩子在采访中掷下豪言壮语“想做世界冠军”。恰逢谷爱凌苏翊鸣等00后青少年在冬奥会上斩金夺银引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得#阿勒泰滑雪少年想成为谷爱凌苏翊鸣#的话题在微博上也获得了很大关注度。有不少网友借由节目才了解到“原来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在中国”,“中国的小孩现在都这么牛气么!”
三、新语态:共情表达 个体情感汇聚时代精神
乔纳森 特纳认为,情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可生成对广义社会与文化的承诺。换句话说,情感机制成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传播理论中经常提到一个叫“共情”的美学概念,是指人类真实心灵感受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他人身上的过程的现象。《冰雪中国》用“情”包装叙事,淡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既考虑跨文化受众的情感需求,又保证对中华文化的建构与承载,以情感唤起的方式引发观众共鸣。
毋庸讳言,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有向好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国际舆论中存在着诸多误解、撕裂、甚至敌视的认知。如何为中国寻求的更多的伙伴关系,如何做大中国的“朋友圈”,是一件特别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急需要通过一个好的传播、一个好的文化产品促进中国与国际大家庭彼此之间破圈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更多的共识,能够建立更多的彼此之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来形成彼此之间的认同和未来中国与整个世界之间发展所需要的协同。这次《冰雪中国》的直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追求和逻辑底蕴就是一个寻找文化与认知上的共识。《冰雪中国》成功探索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寻找共识的基本方式——找到大家心底深处的温暖记忆,以及能够产生情感共振的象征物 ——在其叙事表达中,我们看到了诸多亚文化元素的主流化应用以及文化内涵的多样性表达,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冰雪的温度与温情,而山山水水也表达出了某种人类的共同记忆。它成功地使跨地域、跨文化的观众有更多的归属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以及作为人类的共同认同。节目最能够形成辐射力的就是从对自然状态中人们的生活,天地、风景以及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的比较,丰富的场景呈现中让人们找到彼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总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现实总是处在无限丰富的运动中,艺术创作只有不断创新尝试、与时代紧密联系才能葆有簇新的生命力。《冰雪中国》主动探索符合现实和跨文化传播新要求的主流话语表达范式,其创新态度非常值得肯定、创新路径值得借鉴、创新成效值得期待。感谢《冰雪中国》团队创作了这样一个上乘之作,它的意义并不仅止于精致的内容和绝美的形式,更在于它能够与时代同频,让文化共振——《冰雪中国》的标版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喻国明系著名传媒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