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陈露(花滑运动员)
家庭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笙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在《梁祝》的旋律里,身着深紫色“考斯腾”的陈露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用优美的舞姿诠释着这段中国传统爱情故事。凭借这段表演,“冰上蝴蝶”陈露再次为祖国获得了冬奥奖牌,为她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陈露说,“我在花滑上取得的成就,和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
陈露生于一个体育家庭,父亲曾是国家冰球队队长,母亲是乒乓球运动员。谈起成为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契机,陈露说:“那是我4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和两个姐姐一起去室外冰场滑冰。我第一次滑冰,就迷恋上了在冰面上那种自由的感觉。后来,我对滑冰越来越着迷,母亲就将我送到了体校受训。”
当时的训练条件是异常艰苦的。与如今的室内冰场相比,幼时的陈露只能在室外冰场训练。“在东北,半夜气温都能低至零下四十多度。花滑比较小众,能排上冰场训练都要到后半夜。在父亲不上班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去附近的植物园找一块结冰的湖面。用笤帚简单清理一下冰面,就是一个简易的练习冰场。”为了女儿能够得到科学、安全的训练,陈露的父亲借阅了大量关于花样滑冰的书籍。陈露说,“和很多职业运动员相比,我的伤病算是非常少的了。父亲给了我非常好的保护。”
家庭,一直是陈露背后最坚强的后盾。“到后来,我开始出国比赛,我父亲还是会给我翻阅资料,帮我分析对手的情况。”陈露的父亲为她制作了一本手册,从每位参赛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擅长的技巧等,与陈露做一个全面的对比。“父亲查到的,几乎都是外语资料。他就对照字典逐字进行翻译。”陈露说,“长野冬奥会是我职业生涯参加的最后一场冬奥会,我整个人的状态其实并不好。但父亲对我非常有信心,他告诉我,就按训练时的正常水平去发挥,绝对没问题。”最终,陈露在长野冬奥会上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退役后的陈露坚信,比赛不是花滑唯一的舞台。如今,陈露选择开冰场、做教练,作为传承者,将自己多年来的所知所学教给下一代。陈露认为,体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即便不能成为职业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也会从中获得很好的锻炼。谈到是否想让女儿继承衣钵,陈露说:“现在孩子们的选择非常多,但是我希望,女儿可以用认真的态度对待花样滑冰的学习。即使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但全力以赴的参与过程,也会是她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谈起北京冬奥会中的花样滑冰赛事,陈露觉得精彩看点特别多。“在花样滑冰这个大类里面,分为冰舞、双人滑、女子单人滑、男子单人滑四个小类。冰舞在表演上更柔美一些,更注重艺术表达;双人滑中有很多独特的技巧,例如托举、同步跳跃等;女单、男单的竞技性更强一些,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像男单选手金博洋,完成了难度很大的勾手四周跳接后外点冰三周跳。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选手还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陈露说:“对于运动员来讲,冬奥带给他们的体验是很特别的,希望他们专注于比赛,享受比赛的过程。同时,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参赛选手更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以最佳的状态去迎接比赛。”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8日 07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