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更团结”的奥运精神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杜俊华(重庆大学教授、博导,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任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呼吁,“我们应该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团结应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同时强调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破冰的五环、打破的隔阂”与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理念相吻合;冬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中的“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冬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闭幕式上,盛大焰火腾空而起,体育场上空呈现出五环形状、“天下一家”中英文字样,再次向世界传递团结与合作的信息,弘扬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理念。可以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传递激情和梦想、展示勇气和力量的赛场,还是抒写奋斗和团结的舞台,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对外人文交流、向世界民众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与多国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
赛场外,来自五大洲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内,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了北京冬奥会,习近平总书记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宣布中俄体育交流年正式启动,同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共同宣布启动2022中阿友好合作年,同土库曼斯坦领导人商定尽快落实互设文化中心。此外,中方还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此次北京冬奥会,成为自疫情暴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各国领导人线下聚会,向世界传递出“更团结”和“一起向未来”的强烈信号。
赛场上,过去16天,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刷新了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奏响“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华彩乐章。中国冬奥运动健儿们更是发挥团结合作、拼搏自信的优良作风,在争做中国体育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大力弘扬团结精神的同时,以9金4银2铜刷新了单届冬奥会获金牌数和奖牌数两项纪录,名列金牌榜第3位,创造了自1980年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2月5日下午进行的冰壶混双比赛中,中国队虽然5比7负于美国队,中国选手凌智和范苏圆特意送给美国克里斯托弗·普利斯、维姬·佩辛格一套“冰墩墩”奥运纪念徽章,美国选手“回礼”美国队纪念徽章表示感谢。中美两国冬奥运动员的做法为体育联结和团结人心的作用增添了新注脚。在2月8日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当法国选手勒德在第三跳挑战女子最高难度动作出现失误后,中国选手谷爱凌第一时间走上前俯身拥抱,给予安慰和鼓励……2月10日,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中,中国队选手金博洋和日本队选手羽生结弦在比赛中奋力拼搏、超越自我,赛后金博洋高度赞扬无缘奖牌的羽生结弦:“他在自己27岁的时候挑战自我,去挑战4A,去挑战四周半,这原本就足够让人敬佩。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他也激励了我,只要可以,我会一直滑下去。”……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言:“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幕幕可贵的赛场镜头,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场景,既让我们看到运动员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泱泱大国的热情和自信,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冰雪运动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奥林匹克格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含义,在北京冬奥会得到了完美诠释。
北京冬奥会非常成功,这是团结的力量。从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无不表现出全人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决心。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此次北京冬奥会已经向全球传达出一则信息,只要大家遵守团结的精神,如果人人都作出贡献,那么就可以举办一次盛大的赛事。更进一步来说,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心、携手同往,才能扬起胜利风帆,在瀚海中劈波斩浪、浩荡前行。
当前,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面前,任何一国都不能因为自身国内某些政治逻辑而放松警惕,更不应将疫情政治化,而是应该团结协作、并肩作战。尤其在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各国政府不应以邻为壑、分裂孤立。应以此次冬奥赛场始终闪亮的团结精神为指引,协调政策立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合作解决贸易争端,降低扭曲的贸易壁垒,强化合作确保市场开放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和顺畅,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持续发展与繁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