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阅读时代”,上海厚植“人民城市”的诗意栖息地
在“大阅读时代”,上海厚植“人民城市”的诗意栖息地
本报讯(记者李婷)弯曲的线条构成了一本随风翻页的书,看上去又形似破浪前行的风帆,而顶端悬停着一只振翅而出的鸟,因为充满了智慧而显得从容自在、信心满满——昨天,上海图书馆在新建成的东馆发布新版机构标识(LOGO)。新LOGO以“风好正扬帆、飞鸟过山海”的视觉意象,寓意上海图书馆将以智慧复合型图书馆的崭新定位,在“大阅读时代”厚植属于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诗意栖息地。
“我们想用新LOGO刷新那些关于图书馆的刻板印象,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需要‘勤’和‘苦’,这话当然是对的,但图书馆早已不只是埋头苦读的藏书楼了。”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现在的图书馆,读者身处其中,更多感受到的是诗意和创意。“就像LOGO里用波浪纹勾勒的海面所寓意的,上海图书馆将致力于像大海那样,连接所有人、空间、媒介、内容与知识,百川入海,最终都汇入一个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相融合、实体空间体验与云端在线互动相连接、馆员创意与智能工具相配合的大数据时代。”
据透露,上海图书馆早在1996年开馆时便设计推出了第一代LOGO。新LOGO由秉持“东情西韵”理念、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陈幼坚捉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由熟悉上海文化发展的本土顶尖设计师沈浩鹏完成,蕴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对大阅读时代的解读,也是对上海图书馆施行的“智慧、包容、互联”3i转型战略的阐释。LOGO左右对称,呈两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寓意上海图书馆将倾力推动本馆与东馆协同发展,兼顾公共阅读推广与专业图情服务,为全年龄段、多样化知识需求人群创设包容性环境。
当天同时公布了“东馆特邀艺术家名单”,10位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将根据场域特质为上海图书馆东馆定制10组艺术品,将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目前,三组艺术装置已完成,并揭开神秘面纱,它们分别是:谷文达的《高山仰止》、申凡的《往来春秋》和郑重宾的《飞石》。
其中,《往来春秋》与中庭大厅的地面融为一体,灵感源于报纸上的一行行文字。艺术家用黑白二色规则地涂抹掉文字内容,仅留下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正如图书馆人黄显功所解读的那样:“形而下可见之物越少,形而上可思之物越多。”简单的线条、符号、色彩蕴藏着无穷的内涵,每一个来到东馆的读者都是解读者和书写者,可以在智慧殿堂谱写属于自己人生的知识版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