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
【文化评析】
作者:龙其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山东大学生态人文学研究团队特约研究员)
北京冬奥会为世界人民留下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瞬间,在赛事结束之后回眸,这一届冬奥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现代奥运会始于1896年,它既是世界各国之间体育、科技、精神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现,又是人类为推动竞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奥运文化是一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文化形态,体育是奥运文化的外在形式,但奥运文化还有着更为内在的文化价值,这是其与一般体育竞赛的重要区别。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大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这些安排让更多普通民众走近、融入奥运会,感受奥运会的快乐、温暖、感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喜爱,才是奥运会在中国得以扎根、发芽、生长的内在动力。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追求和审美趣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疫情此起彼伏、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仍然众多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冬奥会期间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安全,北京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着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体育赛事,也是世界人民相互了解、团结一致的聚会,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也是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绝佳舞台。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能够起到文字难以传达的微妙作用,它能起到振奋运动精神、带动现场气氛、提升观看体验等多重效果。冬奥会开幕式主题歌《雪花》,歌词简洁而视野阔远,“天下一家”构成了主题曲的核心价值观念。北京冬奥会建设了冬奥赛时音乐曲库,囊括了全世界的主流音乐风格。正是这些精心挑选的或激昂热烈或舒缓悠扬的音乐,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与世界各地的文化审美进行融汇,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北京冬奥会相关的音乐、影视、文学艺术、雕塑、邮票、绘画、摄影等丰富的周边作品,也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提起、被传播、被牢记。
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了帷幕,它不仅留下了无数令人振奋的比赛、令人难忘的时刻,而且也留下了各国运动员相互鼓励、抚慰人心的感人瞬间,更留下了走向富强的中国,注重人民性、快乐办奥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多元心态拥抱世界等可圈可点的记忆,这注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冬奥会文化遗产。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10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