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电视剧《人世间》:群众史观的史诗性创构

发布时间:2022-03-03 10:03:00来源: 长江日报

  □ 周思明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写道:“只有工人,英国的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将来拯救英国的正是他们。”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电视剧《人世间》聚焦民众砥砺奋斗心路历程,透视丰富驳杂“民史”内涵,是作家梁晓声与编剧王海鸰、王大鸥以荣膺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为基础联袂打造的开年大剧,全剧以东北某省会城市“光字片”棚户区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及其邻居曹德宝、于虹、肖国庆、吴倩、孙赶超、乔春燕等小人物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纪,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跌宕起伏沧桑巨变,铺展一幅平民百姓为实现美好生活目标努力奋斗的恢宏画卷,突出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不愧为一部恢宏大气的“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 臻达史诗级创构水准

  史诗者,“史”与“诗”结合之谓也。其中,“史”需具有一定规模的时空容量。该剧择取平民视角,抒写民众生存奋斗故事。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典型事件基本被作品一网打尽。观众会否喜欢一个“普通人笨拙地拯救这个世界”的故事,似乎应该打个问号。但从该剧播出后观众的反馈看,这个问号已然被拉直。主创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细节,雄辩印证了历史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创造的,少数英雄只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就与“英雄史观”划清了界线。电视剧《人世间》主创采用现实主义惯用的朴素白描手法,展现平民百姓、普通人物生活细节和坚韧善良品质,全方位展现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周家三兄妹各自不同的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生动展现近五十年跨度的历史巨变,是真正的“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出“不平凡”。

  ■ 体现人物形象塑造的扎实功力

  该剧生动呈现“光字片”社区普通人身上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的优良品质。以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为代表的平民群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纵是身陷困境,也要互相帮衬、自立自强。普通人的这种团结精神,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原著作者梁晓声所力主的“好人文化”。全剧赖以打动人的,并非“超人”所制造的种种奇观,而是一种带烟火气的百姓负重前行故事。剧中主人公周秉义、周蓉、周秉昆、郑娟以及周楠、冯玥、曹德宝、于虹、肖国庆、吴倩、孙赶超、乔春燕等人,有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努力打拼辛劳谋生,最终也找到人生的坐标。他们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好人是他们的人生信念与信仰。剧情以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讲述、朴实日常的平民生活、接地气有温度的人物语言、可亲可敬的平民风格与史诗建构,成功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充满温暖情怀的平民群像,凸显出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 实现写实化与寓言化的融合

  主创将视野投射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让思考的线索维系家国热土,让情感的脉络连通普通民众,让创作的笔墨记录时代发展轨迹。剧作所蕴藉和张扬的民本精神和好人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剧中,“光字片”作为吉春百姓居住的棚户区,其存在与拆迁;周家三兄妹秉义、周蓉、秉昆,分别代表官员领导层、知识分子、平头百姓,其成长进步过程,都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凸显寓言化创构。生发于此的人生逆境与顺境、卑微与傲娇、黯然与高光,形成一种灵魂内在的张力,产生了令人欲罢不能的戏剧性魅力。剧中,周家人及其周边的平民工友们,在苦难中顽强生存,在自强中艰难奋斗,遇苦难时不屈服,入佳境时不倨傲,始终怀有助人为乐的悲悯之心。父亲周志刚身为一名老工人,正直憨厚,自尊自强,与妻子李素华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女抚养教育成人。老大周秉义、二姐周蓉,都考上了北大,周秉义与曾经患难与共的省长女儿冬梅结婚,他严于律己,廉洁从政,一步步地成长为一名党政高级领导干部。周蓉嫁给著名诗人冯化成,二人双双从贵州而北京,从北京而吉春,成为一名令周家骄傲的大学教授。对周家担当最多的周秉昆,娶了贤惠仗义的寡妇郑娟,在父亲的教育下,位卑未敢丧其志,在曲折的人生路上不断成长进步。光字片“六君子”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在彼此工作、生活遭遇困难的时候,抱团取暖,相互搀扶,凸显小人物的真诚、坦荡、仗义。全剧既写实化也寓言化,既形而下也形而上;不避苦难而超越苦难,直面现实而超越现实,还原历史而面向未来,为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之目标做出有效的努力,因而收获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赢。

  ■ 体现名著向影视转化“新的平衡”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就改编而言,选择经典文学与通俗作品究竟有何区别?结果他发现,选择的原著越重要、文学价值越高,一经改编就会破坏越多原始作品中既有的平衡。原始的平衡来自文学创作,但改编后的平衡却必须适合新媒介如电影、电视或戏剧的美学建构,并且要和原著本身的艺术“平衡感”旗鼓相当。改编者唯有具备高超才华,方能在文学名著与影视艺术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这绝非简单的“忠于原著”所能济事。为此,电视剧《人世间》在原著基础上,对色调亮度作出调整:原著的色调是钢铁式、灰色调、偏硬型,而电视剧则是温暖的、明亮的、乐观的;原著是严肃文学,生活气息浓厚,但戏剧性、故事性不强,电视剧加强了戏剧性和故事性。当然,金无足赤,瑕疵难免:比如,周秉昆与骆士宾动辄拳脚相加且致人死亡,予人身处水浒年代之感;周蓉的诗人丈夫冯化成的出轨、离婚,显得有些峻急;剧中出现多人死亡事件,或有“哈姆雷特之问”过频之疑。但总体上看,电视剧《人世间》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影视艺术创构。

  (作者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