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惊蛰:雷鸣春回 万物新生

发布时间:2022-03-09 15:0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顺时而生

  惊蛰:雷鸣春回 万物新生

  中国美术馆收藏着一张明代画家尤求的画作,名为《风云起蛰图》,画中可以看到天色昏暗,细雨蒙蒙,山巅之上,一条巨龙隐约现身于云层之中,龙爪伸展,龙首昂然,直入高空,山中行路之人抬头仰望,与云中巨龙上下呼应。画虽无声,但观此图耳边却仿佛隐隐有雷声传来,雨中山林的自然之息也随之扑面而来。“起蛰图”是中国古人在惊蛰节气到来时常常悬挂的一种画作,作者大多描绘风云变幻、春雷滚滚之景象,将惊蛰之时的自然景物或写实或加入主观想象后呈现于画纸之上,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赞颂。正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诗中所写:“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惊蛰至,春雷起,万物生。经过了漫漫冬日的寒冷之后,温暖渐渐重回大地,生命从此萌动。

  惊蛰时节真的能听到雷声吗?

  惊蛰的原名叫“启蛰”,只因为了避开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才将“启”改为“惊”,后来还与雨水换了位置,变成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并沿用至今。惊蛰自古被认为是春雷响起的时节,元代的吴澄在其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简意赅地写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起,惊醒了蛰虫,一切都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然而对此,亦有不同的观点。有“中国气象先生”之称的宋英杰便认为,此“震”非彼“震”,此“雷”也非彼“雷”。在《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中,宋英杰以《周易正义》为证,认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以震是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并引用《易经》中“震为雷”的表述,认为“雷”为卦象,并不是指天气现象。同时按照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对于四季的界定来看,春分时,“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因此,“万物出乎震”就应理解为“万物于春天出生”,而代表雷的东方之卦“震”,便也是“春分之征,与惊蛰无关”。

  那么惊蛰时节真的能听到雷声吗?事实上,中国各地春雷响起的时间不同,仅仅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才有可能在惊蛰之时听到雷声,而住在北方的人们想要听到春雷大概要等到4月了。如此,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叫醒”蛰虫的到底是不是雷声呢?宋英杰认为,春雷的“叫醒”功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联想,而真正唤醒蛰居动物的,是逐渐回暖的天气。在《二十四节气志》中,宋英杰进一步解释说,在隶属于春季的几个节气当中,惊蛰时节的降水量是最少的,同时日照增长最显著,天气回暖幅度大。此时节,除东北、西北地区外,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摄氏度以上,温暖的气息使蛰居的生灵逐渐苏醒,蠢蠢欲动起来。

  老鹰在惊蛰“变成”了布谷鸟?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三候”,即在此时节可以观察到的三种物候现象。惊蛰节气的“三候”分别是“桃始华”“仓庚鸣”和“鹰化为鸠”。

  “桃始华”很好理解,桃花在此时开放,进入盛花期。第二候“仓庚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此解释较为详细:“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 ‘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黄鹂啼鸣,春意盎然,“诗圣”杜甫著名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便生动地展现出了这一画面。

  惊蛰的第三候就比较有意思了,叫“鹰化为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鸠,即今之布谷。”按照原文的意思,到了惊蛰,鹰就变成了布谷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的观点认为,出现“鹰化为鸠”是因为到了春天,由于习性的不同,鹰会躲藏起来繁育后代,人们很少能够见到;布谷鸟则不躲藏,大量出现,人们进而觉得消失的鹰都变成了布谷鸟。还有的说法是,到了春天鹰会换羽,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更为轻薄的“春装”,但这一换,鹰的气势就减了不少,失去了原本威猛的形象,看上去就仿佛变成了弱小的布谷鸟。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鹰化为鸠”都无疑是古人的一个“小误会”,或是故意为之的“小幽默”。

  多甘少酸、防风邪,惊蛰亦是养生时节

  二十四节气不仅反映着自然的节律,影响着农耕生产,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惊蛰同样是养生的好时节,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赵静教授的解释,从中医五行来看,春天对应着人体的肝脏,所以此时应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进而防止肝气过盛,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应适量地进食甘、淡的食物,如此有助于保持其他脏腑的平衡。中医理论认为,惊蛰到来时,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阳气升,阴气相对较弱,易产生肝火,导致肝脾不和。因此,饮食应清淡,可食用如梨、枇杷、香蕉、菠菜、茄子、生菜、黄瓜、菱角等食物。同时应减少摄入如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冷食和刺激性食物。

  在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有在惊蛰前后吃梨的习惯。惊蛰时节天气变暖,空气变得干燥,人们常常会感到口干舌燥,同时易感冒、咳嗽。梨性凉、甜而多汁,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因此惊蛰时节吃梨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此外,桃花不仅可供欣赏,也可食用。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便提到,桃花不仅可以治疗黄褐斑、黑斑、面色暗沉等面部色素性疾病,而且还有祛瘀、解气、润肠的功效。可取桃花瓣3到6片与绿茶一同以250毫升沸水冲泡饮用。

  赵静教授提到,惊蛰时节风邪较强,早晚温差较大,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体质较弱的人应尤其注意,防止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疾病的发生。惊蛰时节,应进行适度的运动,以利于阳气的升发,驱散冬季的寒邪,钓鱼、散步、快步走、放风筝、太极、瑜伽、体操等都是适宜进行的运动项目。

  逐犀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