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乌克兰,欧盟有多大诚意?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
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第5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首都基辅签署文件申请加入欧盟。在次日即3月1日欧洲议会举行的视频会议上,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有了我们,欧盟将变得更加强大——这是肯定的”,他要求欧盟领导人证明他们现在是与乌克兰站在一起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时的话也燃起了乌克兰尽快加入欧盟的期望。她告诉媒体说,乌克兰人“属于我们,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和他们在一起”。在欧洲议会上,冯德莱恩宣布她想继续迈出“下一步”,这当然是指接下来乌克兰加入欧盟的程序。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向泽连斯基保证,会考虑他的请求。这位比利时人表示,欧洲理事会对这样的请求难辞其责。
两位欧盟领导人如此高调表态,是否意味着乌克兰很快就会成为欧盟的第28个成员国?事实上,当欧盟领导人情绪平静下来后,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开了一张很难兑现的支票。
几天后,冯德莱恩说,在欧洲领导人峰会上或许会讨论这个问题,“但现在我们正集中精力结束战争”。尽管冯德莱恩还表示,对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前景持积极态度,但事实上,在一个国家能否加入欧盟这件事上,她本人是没有决定权的。按照规定,欧委会只能为欧盟成员国准备专家评估意见,以确定候选国是否具备条件,而这通常就需要12至18个月。
正是因为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前景如此不切实际,即便那些对欧盟扩员持积极立场的德国官员,对欧盟领导人如此允诺都感到很恼火。德国联邦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罗特警告说:“我们不应该撩起错误的希望,它最终会以失望告终的。”罗特曾在上届默克尔政府中担任德国外交部负责欧洲事务的国务部长,负责过别国加入欧盟的谈判,了解对候选国入盟的要求是什么。他说:“这里没有捷径,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相反,入盟需要痛苦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需要法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德外长贝尔伯克也对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前景表示怀疑。她说,每个人都知道,“加入欧盟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3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表示,现在不是考虑乌克兰加入欧盟事宜的时候。欧盟是一个拥有规则的共同体,入盟是有前提条件的。他表示,当务之急是防止当前的俄乌冲突继续升级。
或许因为乌克兰有政治意愿,并且陷入与俄严重冲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步子有可能会快一点,但在布鲁塞尔眼中,对乌克兰入盟搞特殊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欧盟引以为豪的做派就是严格按照精确的规定“平等地”对待每一国家。目前,已被欧盟列为入盟候选国的国家包括土耳其以及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黑山4个西巴尔干国家。上述5国入盟已等待多年,但仍未成为正式成员。而乌克兰目前连候选国都不是。
那么一个国家通常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被欧盟“录取”呢?可以拿最后一个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来做参考。克罗地亚是在2003年正式向欧盟提出申请的,而直到2013年克罗地亚才正式加入欧盟。现在,就连最强烈支持乌克兰的波兰和斯洛文尼亚也只是认为,乌克兰入盟的前景是在2030年。
按照1993年欧盟“哥本哈根标准”的规定,欧盟候选国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保证民主、法治和保护少数群体的稳定机构;具备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政府必须能够执行欧盟的法律。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乌克兰就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例如,欧盟就不断指责乌克兰存在腐败。有非政府组织将乌克兰的腐败程度排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22位,在所有欧洲国家中排名垫底。
目前,欧盟各国对于欧盟是否应该扩员远没有共识,尤其是法国和荷兰多年来一直要求欧盟在接纳新成员国之前进行改革——这还只是针对西巴尔干地区的小国,而不是针对拥有4000多万居民的乌克兰。当前,在西欧的富裕国家,政客们在竞选活动中甚至不敢表态支持欧盟接纳新成员,因为这些国家的民众认为,新成员很可能会在未来许多年里花掉巨额的补贴。
况且27个欧盟成员国中,每一个国家不仅对最终是否接纳候选国拥有否决权,而且对谈判何时启动也都拥有否决权。保加利亚就运用手中的权力,一直阻挠欧盟启动与北马其顿的入盟谈判。目前,乌克兰基本上只是得到并不富裕的东欧国家的支持,如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这些国家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呼吁“让乌克兰立即加入欧盟”。而法国、西班牙、荷兰以及德国实际上都持怀疑态度。
既然前景不看好,为什么冯德莱恩、米歇尔和众多东欧国家仍在为乌克兰人看似不切实际的希望打气呢?德国外交学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米兰·尼奇指出,面对当前令人沮丧的形势,乌克兰和欧洲领导人除了做些政治姿态外,没有更好的选择。有分析人士认为,或许泽连斯基在加入北约无望的情况下,选择在此时提出加入欧盟,是想提醒欧盟给予冲突中的乌克兰更大的支持。毕竟欧盟《里斯本条约》规定,“如果成员国领土遭到武装袭击”,其他国家将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和支持”。
(光明日报柏林3月8日电)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9日 16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