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学习时刻|金句】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发布时间:2022-03-09 17:28:00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光明网《学习时刻|金句》栏目将全方位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形势论断,约请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度解读,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本期金句: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作者:蔡海龙(中国农业大学粮食全产业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桂松(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生)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3月5号,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后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总量是充裕的,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饭碗越端越稳、越吃越好。

  读懂粮食稳产保供的严峻形势和重大意义

  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使我们拥有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底气。然而,我国粮食始终处于供求总量紧平衡状态,且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产品对外依存度高。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好粮食的稳产保供意义重大。

  从国内需求看,我国仍处在食品需求快速增长升级阶段。虽然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逐渐转变。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得我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居民饮食消费中植物油、肉、蛋、奶等食品的比重不断上升,给国内油料和饲料用粮,特别是大豆和玉米的供给带来了巨大压力。面向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将会持续增长,食物结构转变还有巨大的升级空间。

  从国内供给看,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耕地数量快速减少。保障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需要更多的耕地资源,但我国耕地面积却在逐年下降。2021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相比,十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二是耕地质量在不断退化。我国优质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但随着我国耕作重心北移,高集约化的过度利用和不恰当的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耕地土壤退化。耕地质量不仅影响农产品数量供给,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质量,中低质量耕地占比较高将严重制约我国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不断下降。我国目前处在结构转型期,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收益的差距使得农业劳动力持续外流不可避免,“谁来种地”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在农业生产中粮食的比较收益相对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全球土地和水资源系统濒临极限,粮食增产面临巨大资源压力。虽然全球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增长,但谷物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仅为16%,而且谷物出口国非常集中,2019年谷物前三大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分别为玉米66%、大米51%和小麦46%。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中美摩擦频繁发生,俄乌冲突更是给国际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软”“硬”兼施,确保粮食长期持续稳产保供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粮食稳产保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放在首位,要采取“硬”措施稳定粮食生产,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要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粮食稳产保供,既要落实“两硬”的手段,也要做好“两软”的保障。

  落实“硬”责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强调两个方面的“硬“责任。一方面是强调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安全仅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够的,更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政同责是进一步推动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地的现实需要,也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计。要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另一方面是强调各地区都有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粮食安全不只是主产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各地区共担的责任,粮食调入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采取“硬”措施。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一是严守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是加强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三是建设高标准农田。2022年我国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

  增加“软”激励。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增加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至今,中国以连续19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为引领形成了农业补贴、价格支持、农业保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在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要合理保障农民收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

  提升“软”实力。保障粮食安全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措施不同,保障粮食安全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支撑方面。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将为不断夯实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

  (海报:王灿)

  相关阅读:

  【学习时刻|金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