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传统戏曲正在“圈粉”年轻观众

发布时间:2022-03-14 15:25:00来源: 工人日报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戏曲正在“圈粉”年轻观众

  记者 王群

  阅读提示

  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如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现代视听浪潮冲击下,传统戏曲会不会日益被边缘化?当男女老少都在玩短视频时,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会不会越来越浅薄?”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柯军曾发出这样的疑问。

  “事实证明,我这种担忧纯属杞人忧天,因为我看到了很多传统戏曲的复兴迹象。”柯军说,眼下,在戏曲界,传统戏曲艺术正在“圈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那么,年轻观众群体究竟被戏曲的什么方面所吸引?

  传统戏曲艺术正在“圈粉”

  柯军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年轻人如何带动传统戏曲热潮”的故事。

  边靖婷、杨淅是两名新入职江苏省京剧院的00后京剧演员,均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她们几个同学组合成“上戏416女团”,用戏腔演唱古风歌曲在抖音平台一举走红,火遍全网,点赞达数千万。

  “其中一个孩子专工京剧老旦,她的抖音多为京剧老旦声腔翻唱国风歌曲。另一个孩子专工程派青衣,很多都是汉服造型和戏曲旦角指法。”在柯军看来,她们的走红并非是刻意炒作,而是源自她们对传统文化热爱,这种热爱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和放大效应,感染和带动了大量的同龄人,让听戏看戏成为年轻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12月,抖音平台发布了《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非遗戏剧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一倍。90后、00后观众占比超50%。

  另外,截至2021年11月,抖音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非遗戏剧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累计获赞22亿次。依据相关视频数和获赞量数据,非遗戏剧前五名依次是黄梅戏、京剧、豫剧、越剧、秦腔。其非遗戏剧中的濒危剧种潮剧、扬剧、闽剧和华阴老腔等也收获较多关注。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乡村进入城市,从广场到剧场,从戏台到舞台,从声腔表演展示到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传统戏曲跨越千年走到今天,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

  “一些创作上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仍停在广场、乡村和戏台上,戏曲创作中现代意识和当代审美的转化更为重要。新时代对戏曲的转型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柯军认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AI、VR/AR、3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疫情也加速了“云”经济发展。对戏曲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表示,2020年以来,因疫情影响,戏曲院团演出经受了很长一段时间停摆,但在数字化改革大背景下,互联网流量带动了很多行业的“逆势”发展,为戏曲的推广创造了机遇。

  2021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获得的全年阅读量已近百万,开展5次大型直播、展播等网络观演活动的点击量也达200万,同时借助浙江电信等平台实现了收费点播。

  2020年4月,江苏省昆剧院线在疫情发生后的推出的“春风入戏”昆曲线上演唱会在“全民K歌”APP上线,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堂,演唱会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10万人次。

  “从这些数据和收益中,我们看到了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流量的变现能力。”王滨梅表示,在网络推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潜在问题。各类平台上的一些作品质量低级、内容低俗,而原本专业的、高雅的精品艺术却经常被忽视,为了博眼球而粗制滥造的现象经常发生。

  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

  为更科学、更专业地传播传统文化,王滨梅建议,抖音、快手等各类数媒平台应对专业的传统文化艺术团体进行认证,对这些通过认证的团体推出的内容加大推流,吸引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此外,要维护好精品艺术的原创知识产权。

  “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一直在努力,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更让我们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有可为,让我们看到文化强国的新气象,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柯军说。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对外传播,既要有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挖掘与阐发,也有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传习与实践。”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需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更加有效主动的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