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天堂唱响《祝酒歌》 人间犹念“万泉河”

发布时间:2022-03-15 16:54:00来源: 光明网

  对于音乐界来说,这两天是非常悲伤的。

  3月13日17点25分,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光羲因突发脑梗在京病逝,享年93岁。仅仅过去半天,作曲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于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中国音乐界两位泰斗级人物相继离去,引发了音乐界人士的集体悼念。有人说,“记住他的音乐,就是对人民音乐家最好的纪念。”虽然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为中国音乐做出的贡献,他们努力严谨的专业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积极向上的人生准则,都是后人极大的财富。

  李光羲

  “文艺工作者是革命齿轮上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我本人确实通过唱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歌曲本身只是艺术,被赋予了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后就变得不同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李光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歌唱事业。

  李光羲1929年生于天津,1954年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的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中,李光羲扮演男主角阿尔弗雷德,一举走红。随后,他又接连出演了《货郎与小姐》中的阿斯克尔、俄罗斯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为各地观众所熟知。

  除了歌剧之外,李光羲还演唱了《祝酒歌》《北京颂歌》《周总理,您在哪里》《鼓浪屿之波》《远航》,以及许多中外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为广大观众耳熟能详。

  专业严谨 活到老、学到老

  2010年,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上演,该剧由世界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海宁·布洛克豪斯担任导演,丁毅、张立萍等担任主演。剧组特意把李光羲请到了国家大剧院观看排练和演出。“从1956年演到1984年,《茶花女》曾在2400个座位的上海大舞台连演20场,在天津2300个座位的第一工人文化宫连演39场,仅到1979年,这部西洋歌剧在中国的观众至少超过13万之众。”当年,李光羲在排练现场回忆起自己的歌剧生涯,无限感慨。“《茶花女》搬上中国舞台,在当年是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从此,《茶花女》有了一个中国人独享的身份: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西洋歌剧。”

  虽然至今已经过去12年,但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次是丁毅从悉尼歌剧院回国之后,第一次饰演《茶花女》,由于李光羲是中国第一位阿尔弗雷德的扮演者,所以他们对这个角色有很多交流。丁毅透露,“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有共识,声音都用的是意大利美声,表演要尽量靠近角色。”

  原北京青年报记者、乐评人伦兵在采访生涯中与李光羲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伦兵认为,李光羲是一位对艺术不断追求的艺术家,“我年轻的时候就是看李光羲先生的歌剧长大的,他的表演非常精湛。记得国家大剧院首次上演《茶花女》,李老师去看了,看完之后还给我打电话说他有很多感想,要写文章。他说每一次看《茶花女》,都能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他应该就是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家,而且对于艺术非常严谨。”

  提携晚辈 尽己所能传播音乐

  很多如今早已成名成家的歌唱家都是听李光羲的歌长大的。

  歌唱家么红就是其中之一,她透露,自己刚毕业就到中央歌剧院工作,至今已31年,“这么多年来,李老师一直对我特别关心,我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歌唱家戴玉强也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李老师是泰斗级的人物,我们后面几代人都是受他的影响,他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在他们看来,李光羲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到晚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传播和普及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由戴玉强出品、光荣歌剧团年轻演员担纲主演的沉浸式歌剧《茶花女》在京上演。戴玉强邀请李光羲前来指导,李光羲欣然答应。当时在现场,李光羲还和年轻歌剧演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歌剧是戏,戏是生活,把生活研究透了才有根据,才能让观众感动。”李光羲建议年轻歌剧演员不光要把握好唱腔,还要学一点形体和舞蹈:“在演出的过程中忘掉自己,你就是那个角色。”

  戴玉强表示,李光羲不光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的生活态度更“让我们感慨和羡慕”,“他一直有运动的习惯,游泳、骑车、走路。他生活中特别低调谦和,从没把自己当成艺术家,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来参加活动。他对专业的努力钻研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吴祖强

  从根据阿炳二胡独奏曲改编的《二泉映月》,到根据刘天华原作二胡曲改编的《良宵》,从参与创作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再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多部教材和文集……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吴祖强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

  吴祖强1927年生于北京,1947年进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习,师从江定仙。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强成为首批留苏的三名音乐专业学生之一,与指挥家李德伦、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一同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2年任院长。2019年6月,由吴祖强作词、杜鸣心作曲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留苏归国 从未离开过讲台

  在创作方面,吴祖强创作了管弦乐、协奏曲、舞剧、大合唱、室内乐、独奏曲等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观众熟知的是与杜鸣心合作的中国舞剧《鱼美人》,以及与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合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此外,吴祖强与刘德海、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与刘德海合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音诗《春江花月夜》也广受欢迎。他根据阿炳二胡独奏曲改编的《二泉映月》《听松》,以及根据刘天华原作二胡曲改编的《良宵》同样是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吴祖强的这些交响乐作品,以西洋管弦乐技法表达民族情感,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度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魂魄,成为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虽然著作等身,但吴祖强最为骄傲的是这一生他从未离开过讲台。吴祖强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和院长,在任时间加起来长达11年,为世界培育出了许多的优秀音乐人才。他的教学生涯持续了50多年,创作反而成了他的业余工作。吴祖强留学回国后回到讲台报效祖国,他把在苏联学到的西洋管弦乐技法系统地引进中国的音乐教学,编著出版了作曲技术理论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其他一些译著,这些教材被几代音乐学子使用。如今《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已出版了十几万册,荣获国家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的音乐创作与教学,为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创建立下卓著的功勋,推动了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发展。

  作为吴祖强的学生,作曲家郝维亚非常清楚老师的想法,“他是一位作曲家,但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骄傲地说,他这辈子没有离开过讲台。”

  对待专业认真的态度令人难忘

  从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到博士毕业,郝维亚跟吴祖强学了十年作曲。吴祖强留给郝维亚最深的印象是严谨。

  “严格意义上讲,我是他最后一个本科生,从我之后,他就只收研究生了。严谨可以说体现在他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郝维亚还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起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三交响乐》,吴祖强从书架上抽出这部作品的总谱,上面密密麻麻做着记录,“他告诉我,当时这部作品首演的时候,他就坐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背后,目睹各种细节,很难得,老师那种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至今让我很难忘。”

  学生成长的点滴,吴祖强都记在心里。每当郝维亚创作出新作品时,吴祖强都会到现场听,并提出各种建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4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郝维亚创作的歌剧《一江春水》,而彼时的吴祖强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坚持坐着轮椅专程到上海看完歌剧首演,“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老师以后恐怕很难出门了。”于是那次,郝维亚特地带着吴祖强到外滩和浦东看了看,那也是老人最后一次出远门。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