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培热”需要“冷思考”
为了招生打出“升学牌”“考试牌”“杯赛牌”“集训牌”——
“艺培热”需要“冷思考”
光明日报记者 周世祥
“舞蹈班让交740元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还要自费租服装、自费化妆、自理车费和报名费,只要参加节目每人都有奖状。这样的录制或比赛几乎年年有,不知意义何在?”头条号上,四川成都一位小学生家长这样“吐槽”艺术培训机构。“虽然老师说自愿,但私底下大家都懂。”
一面是“收费勤”,另一面则是“宣传紧”。“在今后的日子里,家长们可真的要抓点紧了,孩子们不仅要‘语数外’牢牢把握,音乐、美术、体育也要了解与深入学习。2022年美育进中考,掌握一门艺术特长便是抢占先机!”熟悉家长“心结”的某亲子国际艺术中心公号广告这样打出“考试牌”吸引眼球。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周末、假期时光告别了学科类培训,艺术类非学科培训在不少地方开始走俏。然而,恶意涨价、夸张营销、制造焦虑却使得这种“热度”有走偏之虞——刚刚“找回”的周末、假期,明明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兴趣、回归“五育并举”,却出现了新的“赶场”。显然,当下的“艺培热”需要“冷思考”:如果想培养一门艺术特长,家长、学生应如何理性选择?记者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声健展开对话。
为什么学?由“功利主导”到“兴趣先导”
■观察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解锁一门艺术”成为不少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据广州日报的一项调研,“双减”后三成以上的家长对素质类培训需求增加,其中选择艺术类培训的最多,占比达到62.5%。据相关媒体报道,南京市不少综合性的培训机构增加了寒假班项目和班次。上海宝山一家主打体育、科技、艺术综合培训的负责人也表示,“‘双减’后每周末所有的教室都排满了课程”“寒假班在放假前一个月已经报满了”。
■对话
记者:“双减”政策对中小学学科类培训做出很多限制性规定,有观点认为非学科类培训面临新的发展空间。您认为伴随“双减”政策进一步深化,面向中小学生的艺术类培训面临着哪些变化或发展契机?
郭声健:我注意到“双减”政策对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的划分。其实,音乐、美术等也是“学科”,但长期以来,学生参加语文、历史、数理化等智育类课程培训,目的几乎都是提高考试成绩,这助长了应试教育,也导致了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后果。对于庞大的校外培训市场来说,此前艺术类培训大部分是为未来参加艺术专业升学考试的学生准备的。因此,“双减”为面向人人的、普及性中小学艺术培训提供了发展契机:一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艺术培训;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可能从学科类培训转向非学科类培训;三是普及性艺术素养培训逐渐增加的同时,功利性应试培训也可能会增加。例如,“双减”政策出台后,网上传说某些品牌的钢琴立马涨价,这绝不是好兆头。绝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业负担过重演变成学业负担与经济负担“双重”。
■观察
家住北京西城的王女士,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为了艺术考级她“没少操心”,也没少花钱。“钢琴一节课400元,舞蹈今年考到四级了,还有绘画,也要考,都是钱。”
“女儿今年初一,由于学习紧张没时间再学舞蹈了,她从幼儿园大班一直跳到5年级,考到8级。尽管她喜欢舞蹈,然而每次考级前都要集训,买考级服、交钱,真不知道这些证对她读初高中有帮助吗?”头条号上一位山东家长也表达了困惑。
■对话
记者:不少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在小学学习过1-2项艺术特长,甚至参加考级,然而在小学高年级、中学之后很多人可能因为学业压力放弃了。在学科类培训被压减后,学生的课外时间得到一定“释放”。您认为艺术“考级热”会涌现吗?
郭声健:其实,放弃的原因不只是学业压力增加,还有艺术培训自身的问题,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无法忍受专业化、技术化的枯燥技能训练,以及功利化的艺术考级而放弃校外艺术学习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艺术“考级热”不会涌现。一是教育部曾经反复澄清并强调,各类社会艺术考级或比赛均不得作为学校美育评价指标,学校美育评价不承认艺术考级结果,这意味着艺术考级作为功利化追求、应试教育手段的路实际上从制度上已经堵死;二是近些年家长们的功利意识也慢慢弱化,之前那种为了考级让孩子参加社会艺术培训的家长越来越少了,这也是考级与升学考试完全脱钩的必然结果;三是培训机构如果一味地以考级来吸引和巩固生源,而不是努力改进艺术教学,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艺术学习,是无法走远的。
其实,艺术考级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只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考级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作为一种功利化目标,艺术培训的内容、形式、目标一切为了考级,进而导致艺术学习被考级“绑架”而走入误区,甚至让家长和学生从学科类培训下解脱出来所减轻的学业负担又转移到以艺术考级为目标的艺术类培训上,这无论对艺术教育还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如何学得更好?提高准入门槛回归育人本位
■观察
“当时培训学校老师说,文化课只要考三四百分就能读一个艺术本科,我们从高二到高三学习将近两年,每次培训花费将近六万元,最后一个月还收了所谓‘送考费’1000元,最后我女儿告诉我,学习传媒不降分,白花了这么多钱。”近日,中部地区某省会城市政府留言板上,有家长这样“控诉”艺培机构虚假宣传、乱收费问题。
针对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虚假或夸大宣传、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突出问题,天津、浙江、四川成都等地先后出台了文件,对艺术类校外培训师资、注册资金、培训场地等作出规定,文化和旅游部也发文,严格规范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招生宣传。教育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在上个寒假前后部署开展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并发布公告禁止以虚构原件、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对话
记者:“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对非学科类课外培训乱象提出多项整治措施。您认为艺术类培训应当在哪些方面得到进一步规范?
郭声健:近年来艺术类培训的乱象多,从网上流传的含有各种常识性错误的教学视频、培训机构与高校教师在艺术高考中相互勾连的报道就可见一斑,艺术类培训市场的确亟待规范。如何规范艺术类培训市场,“双减”意见提出了总体要求,即“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包括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件硬件条件必须有具体标准,而且审批单位应是教育行政部门而非工商管理或文化部门,因为艺术培训是一种育人活动,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规范、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研制社会艺术培训的教学基本规范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对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学行为进行督查,重点考查任课教师的师德规范,以及专业和教学水平;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要联合制定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对以“包考试通过”等理由收取高额费用的欺诈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缔其培训资质。
■观察
“平时只能抽空学习,寒假班更为专业、集中又系统,带来的提升将是质的飞跃。”这是一家美术培训机构的宣传语。
其实,课后、周末和假期如果让孩子们接触艺术,机会有很多,有学校或相关机构提供的托管课程,也有社会文化室、文化馆的特色体验项目,还有不少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向孩子们开放。如四川省就出台相关方案,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鼓励优秀文艺工作者到学校建立艺术工作室。
■对话
记者:在校艺术课程学习和课外艺术培训的作用差异?您如何看待培养一门艺术兴趣对青少年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
郭声健:学校艺术课程学习和课外艺术培训最明显的差别是,学校艺术课程学习主要是面向人人的基本素养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而课外艺术培训属于学生自愿参与,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学习需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学生一至两项艺术特长,说实话,如果仅靠学校艺术教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因此,学校艺术教育与校外艺术培训的价值与作用有所不同,应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我们期待“双减”为艺术培训走上正轨提供契机,通过社会艺术培训,培养、强化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到两项艺术特长,伴随学生的一生。
我想,无论孩子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艺术兴趣爱好与特长都能丰富个体生活方式,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幸福指数”。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15日 14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