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组合拳”
作者:佘远富、佘彰颖(扬州大学)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列为重要工作任务,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实施举措。这是将“六稳”“六保”工作向纵深挺进的具体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体现。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工作任务,必须深刻认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稳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的辩证关系,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落实落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举措。
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意义重大
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全球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交往严重受限。从国内看,受经济增长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市场保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通过更大力度、更多举措和更广渠道,稳定各类市场主体、确保更多更充分就业。
在严峻的形势下,更要看到我国各方面的独特发展优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经济增长点多、增长潜力大;拥有1.5亿多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市场主体规模大、高层次人才储备足;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只有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我国的各种优势,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六稳”“六保”是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几乎所有政策措施都围绕着市场主体发力。而在“六稳”“六保”中,稳就业和保就业均排在首位。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共同富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工程,稳市场就是稳经济,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心,其核心就是要稳住国民经济基本盘、兜住基本民生底线,根本目的是践行初心使命、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稳市场主体与保就业相辅相成
稳市场主体是保就业的前提和保障。党和政府一系列保就业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市场主体发展得好,保就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要实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目标,必须把稳市场主体作为各项政策部署的主线,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更好地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为保就业、稳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保就业是稳市场主体的内在需要。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有消费,经济发展才有基础。稳市场主体与保就业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稳市场主体与保就业之间不是孤立的,两者是彼此联系的。稳市场主体是基础、是前提,保就业是大局、是底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稳市场主体,才能实现稳就业保就业,也才能稳住中国经济这个大局,实现稳中求进。同时,稳就业保就业对稳市场主体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稳就业保就业,可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从而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促进市场主体稳定。
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贯彻落实“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这一重要工作任务,需要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落实落细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各项举措。
以纾困帮扶企业为抓手,为市场主体“输血”,切实增强市场主体活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加大帮扶和补贴政策力度等举措,是纾困帮扶企业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快速输血通道”,是稳市场主体、做好为企业“施肥”工作的关键。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根本,强化市场主体“造血”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以“输血”方式保市场主体在短期内见效比较快,而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强化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才是长效举措。实现这样的目标,要营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注重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以引导创新创业为关键,打造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创业是带动就业的强力“引擎”,对于稳就业保就业具有倍增效应。要着力完善政策、搭建载体、优化环境,加大创业扶持,优化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创业就业新模式。具体措施包括: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打造“高水平”公共就业服务、“高规格”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全面优化就业服务生态。
以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为基石,稳定整体就业形势。2022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为多年来最高值;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数为历年来最多。稳定重点群体就业,是保障就业大局稳定的基石。在政策措施层面,必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重点群体就业的所需所盼,上下协同、千方百计、精准施策、分类帮扶,全力实现“保就业”目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