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百工记》:老行当里的情怀与记忆

发布时间:2022-03-24 11:25:00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马忠

  老行当的演变、衰落就是一部历史。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手艺人分布于各行各业。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职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手艺人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野。潘伟的新著《百工记》正是一部记录民间行当百业的图文集,更是每个普通人的时代情怀与生命记忆。《百工记》共分为民生之本、一技之长、亦工亦商、江湖营生七个篇章,全方位地展现“三百六十行”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翻瓦,烧石灰,流动照相;走圩市蹲屋檐的补锅匠,一路敲“叮当”响器的卖糖人,露天拔牙镶牙的赤脚牙医……那些陌生又熟悉的行当,亲切又鲜活的人物,以图文相映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潘伟的创作扎根于民间沃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发现许多依旧存活,并保留着原生状态的老手艺,包括一些行将消失的、“非遗”级别的旧行当。不管社会多么进步,科技多么发达,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逐渐老去的手工艺人、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都体现了中国百姓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让人从中感受到老行当的魅力。

  作为摄影家的潘伟,美术素养功底给了他把握绘画艺术“顷刻”特质的感知力,进而能够将源于生活深处的体味,转化为镜头之后的瞬间。《百工记》是一部行业影像志,也是一部社会生活史,它截取了闹市或作坊的劳作瞬间,在充分体现民间劳作与生活之中积淀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大巧若拙的造型境界,彰显了一个摄影师的美学观念。全书共有近250幅图片,不论是打铁的父子、烧土锅的妇女,还是为雕刻的“门神”上色的师傅,以及街边翻飞竹篾的老篾匠,都准确捕捉手工艺人迷醉其中的神态和沉稳有力的动作,特写式的画面处理,传递出记录者对民间传统手艺的特殊感情。

  尤值一提的是,该书在客观记录和主观表现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就影像而言,既不猎奇拍摄对象,不同于浮光掠影式的唯美艺术表现,也不同于纯粹冷静的客观再现,而是通过细致观察、用心感受、用情体验,在尊重客观对象的真实状态基础上,捕捉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和人物,营造出兼具视觉美感和情感浓度的表达。其内容真实可信,既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影像资料,又是独具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作为一部影像志,该书行文十分讲究,全书190余篇配文,皆短小精炼,见解独到,语言诙谐,充满趣意。诸如“挑豆腐担,总是生意不大,架子大”“电脑都‘识脸’了,证件照还有用吗?”“轿夫安在?偶见于旅游景点”等等,可谓科普性、趣味性、可读性、形象性于一体,既适用于社会人士的科普学习,还可以作为娱乐性的阅读,特别对中小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民风民俗有较大帮助。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时光加速催促百业百技更新迭代,我们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幸而《百工记》记录的老行当里,不仅唤起了我们久远温馨的记忆,触摸到最淳朴的百姓生活痕迹,更让我们从渐渐远去的工匠身上品味到传统行当和技艺的温暖初心。如此,即便有一天这些手艺全部消失了,关于老行当和手艺人的故事,我们还是能够讲给后人听。(马忠)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