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牢记“国之大者”有效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发布时间: 2022-04-01 15:46:00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赵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和基础,“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全球粮食安全拉响警报

  联合国粮农组织分别于1974年、1983年、1996年三次对“粮食安全”作过详细定义。1974年,强调粮食安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提出粮食安全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2021年7月12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等多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全球粮食安全进行全面评估的首份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人。2020年还有近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人。

  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经济以及粮食安全“雪上加霜”。2020年6月16日,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主任比斯利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使公共卫生系统难以招架,对世界各地的经济造成强烈冲击,有可能引发一场全球饥饿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农业劳动力短缺,不少国家受疫情影响耽误了耕种。在欧洲和北美,粮食生产主要靠移民。疫情之下,各国关闭边界,造成劳工流动受限,种植和收获粮食作物所需的劳动力面临严重短缺。特别是疫情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受阻或中断,粮食的国际运输变得更加困难。部分国家停止粮食出口,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屯粮抢购的现象。此外,粮食危机会滋生不稳定局势。研究表明,在特定国家,饥饿人口每增加1%,就会导致2%的人口向外移民。难民越过边境,将已经脆弱的地区变成潜在的动乱爆发点。

  气候变化等相关灾害加剧粮食危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发布报告称,自2009年以来,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概率远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严重影响了全球粮食供给。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威胁。2021年夏季,全球小麦主产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都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的冲击,影响其小麦收成。2021年全球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除了产量之外,农业专家更担心雨水令农作物出现病变,影响农作物质量。受气候变化影响,破坏重要经济作物的害虫正变得更具破坏性。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粮食作物的营养水平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粮食危机。

  全球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频发影响粮食安全。最近,俄乌冲突搅动国际粮食市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占全球小麦出口17%,乌克兰则有“欧洲粮仓”的称号,是全球第二大谷物出口国。两国合计占到全球小麦出口的29%左右、全球玉米出口供应的19%。目前,在俄乌战局的持续影响下,小麦、玉米期货价格高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2021年,乍得、马里、几内亚、苏丹等国家相继发生军事政变。甚至,非盟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由于内战原因致使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影响该国农业发展,而农业是其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糟糕的安全局势使得非洲普遍面临外国直接投资减少、失业加剧、债务危机,一些国家遭遇粮食危机。根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已经有超过2000万人处于饥荒的边缘。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多地发生骚乱,如果不是及时控制事态,这一冲突将直接影响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出口国之一。

  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发展的张力越大,面临的压力和阻力也会越大,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境外输入性风险日益增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外生变量日益复杂。2019年10月14日,《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首次发布。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在我国,粮食按品种分为谷物、大豆、薯类三种。其中,谷物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三类。而这三大谷物中的稻谷、小麦,又被称为“口粮”。目前,水稻、小麦实现了完全自给,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仅有大豆产需差距较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在种子和耕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在实践中,党中央明确要求“米袋子”党政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要藏粮于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同时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落实奖励政策,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此外,高度重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现象,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在全球层面,中国主动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为防止疫情危机引发粮食危机,需坚持多边主义,采取全球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保障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在地区层面,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发展。中国将继续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责编: 常邦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