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保护区防盗采盗捞 中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新条例今起施行
中新社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应妮)除了陆上文物考古遗址外,中国还拥有众多已知和尚未被发现的珍贵水下文物遗存和遗址。4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
《条例》是对中国水下文物保护事业的专项立法,最早于1989年10月发布,至今已走过30余年历程。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发展规模、国家权益需求、文物安全形势尤其是水下考古事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依照《条例》规定,在水下文物分布较为集中、需要整体保护的水域,将会逐步划定公布为水下文物保护区。
对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崔勇表示,以湖北丹江口水库水下均州古城和山东东平湖须昌故城、清水石桥保护项目为例,做水下调查时发现仍存在许多网具捕捞和网箱水产养殖,网具不但对水下文物破坏较大,同时对水下考古人员的安全也有巨大威胁,在划定保护区后将为水下文物保护工作扫清障碍。
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介绍说,新修订《条例》从确保考古工作的主导性、安全性和科学性出发,将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活动申请主体限定于中方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涉外考古合作主体则限定于有相应研究专家和实际考古工作经历的专业考古研究机构,而且考古工作取得的水下文物、标本以及考古记录的原始资料,均归中国所有。
据悉,截至目前,中国已发现确认241处不同类型的水下文化遗存(不含港澳台数据),以沉船为主,还有水下石刻、古城址、码头锚地、动物化石和零散文物等不同遗存,时代跨越史前至近现代,出水了一大批船体、碇石遗迹和陶瓷器、铁器、金银器、铜钱等不同类别的遗物。(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