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归来再著书
【读书者说】
作者:刘 伟(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
壬寅年前夕,李国柱阿姨打来电话,让我去大拐棒胡同取书,是百岁将军阴法唐新近出版的《从泰山到珠峰——阴法唐回忆录》。辛丑上半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已给我寄来了《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上下卷。当时,我正在写有关“西藏和平解放与十七条协议”的文章。《阴法唐西藏工作文集》中涉及的一些史实,正好是解读那段历史的一个佐证。
我是阴法唐书记的晚辈,是地道的“藏二代”。我的父亲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第一批进藏的地方干部,参与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的创建。20世纪80年代,他在拉萨中学校长任上,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曾到拉萨中学视察,他们有所接触。我先后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新华社西藏分社当过记者,与阴法唐书记有过工作上的接触,较之父辈更熟悉一些。
翻开沉甸甸的《从泰山到珠峰——阴法唐回忆录》,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尤其是涉及西藏的内容,是那么的熟悉,可谓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阴法唐书记在书中开篇就谦虚地写道:“夕阳红似火,回首未蹉跎。《从泰山到珠峰——阴法唐回忆录》这一小作,实际上是我一生的大事纪录,即回忆文章。”阴法唐从山东八路军战士到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解放西藏、对印自卫反击战,再到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三个大军区的领导,最后在“二炮”副政委任上以中将衔离休,革命工作80余年。这样的“小作”,没有非凡的经历是作不出来的。泰山为中华五岳之首,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其地域跨度之大,是阴法唐革命生涯的写照,其山峰耸立之高,是阴法唐品格之写照。更令人敬佩的是,此回忆录是阴法唐92岁高龄时,才开始写作,历时8年成书,他在序中写道:“我的一生中,在西藏工作的时间最长,走的路最多,吃的苦最多,做的工作最多,与群众接触最多,扶持培养的人、团结教育的人、争取改造的人也最多,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斗争特别是与达赖集团的斗争用的功夫也最大。”这几个“最”,令我肃然起敬。我想起早在2000年,由阴法唐主持并任编委会主任的《解放西藏史》一书的编撰工作启动,许多曾在西藏工作过的老同志参与编写,历时7年成书,为西藏的革命与建设留下一部历史巨著。古人有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阴法唐将军百战归来再著书,其军人的勇气留在部队,其治藏的经验留与高原,其勤奋的精神留与后人,其丰富的史料留与史家。
纵观阴法唐80余年的革命生涯,其中最放光彩的是在西藏期间,即使是离开西藏,仍然情系高原。本着西藏要发展,人才很关键的想法,1998年阴法唐离休以后,还将自己的结余在西藏设立了“阴法唐西藏江孜教育基金”,尔后扩大为“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无论是西藏的稳定还是经济建设,阴法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参与领导和主政期间,能够实事求是地贯彻中央精神,许多做法,成为治理西藏的宝贵经验,至今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并有着重大影响。我归结有以下几个亮点。
解放西藏,以战促和
在大陆即将全境获得解放之际,党中央确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尽管中央和各界人士不断呼吁西藏地方与中央和谈,但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却不自量力,决心以武力抵抗,在川藏边界金沙江以西的西藏重镇昌都沿线,部署了近8000藏军和地方武装,企图阻止解放军进藏。然而他们面对的是能征善战的二野主力十八军。昌都战役是祖国大陆统一的最后一役,十八军贯彻中央以战促和的精神,以威慑为主,做出“正面进击、迂回包围”的部署。时任十八军52师副政委的阴法唐率154团与一野青海骑兵支队汇合,从青海玉树到西藏恩贡,翻雪山,穿草原,千里大迂回,兜住藏军主力后撤拉萨的退路,迫使其主力就地放下武器,减少了战役伤亡,实现了党中央“以战促和”的战略意图。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门得以顺利打开。
长期建藏,边疆为家
进军西藏,原本有部队“三年一换”的打算。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协议”以后,面对西藏黑暗、落后、野蛮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复杂的地方政治宗教形势,以及漫长的边境线等状况,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十八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等领导从国家大局出发,适时提出“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设想。阴法唐是积极的支持者和推行者,他在团营连三级干部研究班上提出,“我们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目的就是要建设西藏,不进行建设,人民的生活还是不能改善,政治上的民主还是难以达到,国防也不能巩固。所以我们必须树立‘长期建藏’思想,做什么都要从百年大计着想。在西藏建设,更得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
实事求是,主政西藏
1980年3月,阴法唐由济南军区副政委任上调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代理第一书记(兼任原成都军区副政委、西藏军区第一政委),同年底,正式任第一书记。这是阴法唐离开西藏10年以后,第二次进藏工作,并且是担任主要的党政军领导。
当时的西藏经历了“文革”,可谓百废待举。阴法唐率领自治区党委一班人,坚决落实中央精神,拨乱反正,将经济社会处于发展低谷的西藏带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道路上。
1983年3月,中央成立西藏发展咨询小组,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动员全国支援西藏。党中央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各方面需求,决定由北京、上海等九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涵盖公路、水电站、农畜产品加工厂、宾馆、医院、电影院、群艺馆等。“43项工程”是中央支援西藏的“金钥匙”工程,急西藏发展之所需,补西藏群众之所求,极大地提升了西藏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同年,为了弥补西藏各方面人才缺乏的现状,阴法唐亲自动笔撰写了《青年人到西部去》,发表在《中国青年报》,文章鼓励内地大中专学生自愿进藏。他激情洋溢地写道,“欢迎各地有志向有知识的青年到西藏来,欢迎祖国人民培养起来的优秀儿女到西藏来。在西藏广袤的大地上,你们的聪明才智将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青春的火焰将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西藏也会因你们的开发建设而更加繁荣昌盛。”这篇文章,全文收入阴法唐回忆录一书。的确,20世纪80年代,一批批大中专学生志愿进藏,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经济建设水平,繁荣了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给新西藏建设带来活力,在西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动青藏铁路建设
2001年6月,我以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身份列席了中央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决定在西藏投入300多亿元,建设117个项目。27日会议结束后,我专程赶到阴法唐家中,向他汇报喜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将于29日正式动工。阴法唐留我简餐,他兴奋地回顾了西藏历届领导班子推动青藏铁路建设做出的一些努力。实际上,早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到要修建青藏铁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也多次提到要修建青藏铁路,铁路要通到拉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始修建,最初一段是从青海的西宁到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全长800多公里,穿越绵延的昆仑山脉、荒凉的戈壁和茫茫盐湖,断断续续历时26年(其中文革10余年停滞),于1984年通车。
修建青藏铁路是历届西藏自治区领导班子的愿望,阴法唐那天与我谈到,1981年他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其间曾专门汇报工作,提到修建青藏铁路对树立祖国观、克服离心倾向和“西藏没有铁路要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就很难”等想法。1982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正式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报告。他谈到,1983年在北戴河休养期间,受到邓小平同志专门接见,阴法唐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汇报了修建进藏铁路的设想。那天,就在沙滩边,小平同志问得很详细,里程、投资,进藏线路,甚至盐湖、冻土地带有什么影响都询问到。最后小平同志肯定地说,现在看来,还是修青藏铁路好。
此后,阴法唐虽然任“二炮”副政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凡有机会都要向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提出修建青藏铁路建议,并先后在1995年、2000年两次向胡锦涛、江泽民同志汇报修建青藏铁路的建议。青藏铁路修建期间,2004年9月,时年82岁的阴法唐夫妇乘汽车,沿青藏铁路修建路线进藏,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到拉萨,次日,他们还专程坐火车由西宁进藏,圆了几十年的青藏铁路梦。
值得一提的是,阴法唐夫人李国柱,是当年徒步千里进藏的女兵。两人在进藏期间产生友谊和爱情,一路走来,相濡以沫。2001年是昌都解放50周年,阴法唐夫妇飞到拉萨,再去昌都参加有关纪念活动。那年9月,我专门邀请他们夫妇到新华社西藏分社做客。因为,昌都解放50周年,也是新华社西藏分社成立50周年。当年十八军进军西藏时,新华社十八军支社的方德、林田等几个随军记者,就在昌都一个藏胞的家里,奉命成立了新华社西藏分社。从那时起,阴法唐同志就与新华社记者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从泰山到珠峰——阴法唐回忆录》 阴法唐 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本文图片均选自《从泰山到珠峰—阴法唐回忆录》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