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翔: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解说】从稻作农耕到青铜器和铁器东传日本列岛、从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跨海到鉴真东渡、从遣唐使求学大唐到抗击疫情守望相助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两国的交流交往一直备受关注。
【解说】2022年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考古视角看,中日双方50年来有什么合作研究及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考古学家白云翔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考古学家 白云翔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以来,中日考古界的交流与合作获得非常大的发展。实际上中日考古学家交流早在19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1957年日本考古学家代表团曾经访问过中国,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建立邦交关系,那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就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地发展起来。
【解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中日合作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虽然数量上不多,但意义重要,影响很大。
【同期】以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为基础的合作研究,比如说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跟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开展的汉长安城桂宫遗址的发掘,汉魏洛阳城的发掘,还有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太液池遗址的发掘,以及说新疆跟日本合作的民丰尼雅遗址的发掘,宁夏跟日本合作的固原北周墓的发掘等等。
【解说】谈到中日两国未来在考古领域的发展前景,白云翔表示,在坚持交流与合作的同时,要在形式、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创新,将中日考古界的交流扎实推进,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考古学家 白云翔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们下一步下一个50年怎么走?从考古学上来说,我想这个应该说就像中日友好是个主题一样,那么中日考古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应该是向前发展的。一个是要坚持这种交流与合作,第二个要创新,创新形式,创新研究领域,扩大研究范围,加强人员的交流,以便于把中日考古界的交流不断地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当然这方面需要考古学界的努力,也需要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但是我相信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考古学界的交流一定会不断地开创新的局面,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自法 刘映含 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