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南市:非遗传承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打造关西村和虔心小镇非遗小镇,“围屋之变”亮相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龙南客家山歌受邀参加“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马来西亚沙巴文化艺术节”,龙南客家织带在第五届三亚国际文博会、上海手工造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上展演,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央视《综艺盛典-欢乐城市派》录播……近年来,江西省龙南市非遗项目频频以新面貌展现出新活力。
龙南市拥有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18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7个,非遗传播基地3个,非遗传习所 9个。近年来,龙南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强阵地、育人才、办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
A 强阵地,打造非遗传承平台
“不仅能欣赏围屋建筑,还能近距离参观学习客家织带制作、在围屋里学唱客家山歌,这种研学还是蛮有意思的。”这是参加过在关西新围举行的研学后,学员们的普遍评价。
近年来,龙南市以非遗资源为基础,以客家围屋为主线,积极探索“非遗+文旅”发展路径。该市将非遗保护与村落保护、景区建设、村民增收、研学旅游和旅游商品等方面紧密融合,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走进人们身边。打造非遗小镇,正是龙南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尝试。2021年2月,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入选赣州市第一批非遗小镇名录。
除了非遗小镇,龙南还采用统一标准规范加快非遗传习所的建设,不仅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保存,还是每年定期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固定场所。目前,该市共设立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国家级)、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省级)、龙南客家山歌(省级)等9个非遗传习所,累计开展传承传播活动350次,受众达15000人次。
传承平台不是一建了之,如何让阵地不断发挥作用,一直是龙南思考的问题。为此,龙南相关部门积极依托现有场所修建非遗展示馆,在市文化艺术中心的非遗展示馆重点突出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并同时展示了17项其他非遗项目,年均参观人次15万人次。龙南还积极建设非遗就业扶贫工坊,以非遗项目为基础,依托景区、企业设立了虔心小镇、太平堡酒业有限公司非遗就业工坊,其中虔心小镇非遗就业工坊现已吸收学徒与固定员工600多人,为当地提供了在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B 育人才,壮大非遗传承队伍
“目前桃江乡客家山歌传习所已招收20多名徒弟,形成了老中青少四代梯队,这种局面才是有利于非遗传承的。”龙南市桃江乡文化站站长廖圣星说。
龙南相关部门深知,非遗保护与传承虽不像工厂里的师父带徒弟,教会了相关步骤就能马上上手,但人才一定是做好非遗工作的关键要素。为此,该市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成立龙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和龙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排专职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每年组织非遗工作人员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培训。
“李师傅,您还有一本证书在我们单位,明天我们去关西走访时给您带上。”龙南市文化馆组织工作队在杨村镇开展新春走访时,遇到正在杨太围做事的围屋营造技艺省级传承人李明华。每年春节期间开展非遗传承人走访慰问活动,是龙南市对各级传承人开展的人文关怀送温暖行动之一。
龙南积极做好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工作,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传承人名录。该市建立传承人考核机制,每年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核和组织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同时,龙南还通过成立民间文艺家协会、龙南客家山歌协会等方式,从政策上、资金上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扩大传承队伍。
C 办活动,丰富非遗传承形式
“如果说龙南客家山歌队受邀走出国门参加‘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龙南非遗在国际舞台初放光彩,那以龙南围屋为创作母题的‘围屋之变’亮相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被国际媒体誉为本届最好看五个展览之一,就是让龙南非遗影响力登上一个新的高度。”龙南市文化馆馆长王琼介绍。
龙南在做好非遗保护的同时,注重非遗成果的转化。不仅将龙南非遗借助文博会、非遗周等机遇积极展示,还利用传统节日、“百姓大舞台”“旅游文化节”等机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示、演出、知识讲座等活动,扩大了龙南非遗国内国际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龙南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进商圈、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校园“四进”工作。通过把非遗项目植入风景区、美丽乡村、民宿村等地,促进文旅融合;开展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会,让非遗产品面向市场;组织社区居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舞龙舞狮、客家山歌学唱等文娱节目,丰富群众生活;将龙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做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据了解,龙南市已完成对全市非遗的全面普查,基本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并及时整理建立起了《龙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档案》。目前共收集民间文学500多个,龙南山歌2000多首,调查收集婚、嫁、娶、丧等人生礼俗习俗20多种(类),民间美术20多种,传统手工技艺50多种,拍摄《赣南客家围屋习俗》《香火龙》《杨村龙舟赛》等题材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民俗照片数千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