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莫里哀戏剧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2-04-14 16:46:00来源: 人民日报

  为纪念法国戏剧大师莫里哀诞辰400周年,与其渊源深厚的法兰西喜剧院重新演绎了一系列经典作品,组成莫里哀纪念演出季。在法国驻华使馆的支持下,《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恨世者》等4部作品的高清影像被引进中国,陆续在北京、西安、成都和广州等地放映。在此基础上,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将一并启动。

  早在新文化运动中,莫里哀的戏剧作品便传入中国。从翻译家的译介开始,由学生演剧产生影响,后逐步扩大到专业剧团创作,至今仍然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20世纪20年代起,不少译者对莫里哀的作品进行了译介,为中国读者描绘了17世纪法国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史。李健吾先生翻译的《莫里哀喜剧全集》共4卷,收录了27部作品,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译本。他总结了早期译者对莫里哀及其作品的介绍,通过序跋、题记和注释等方式丰富展现剧作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情况,降低剧作对于中国读者的陌生度,使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莫里哀的戏剧艺术。

  莫里哀喜剧既有讽喻、斗争的一面,也有滑稽、嬉闹的一面,兼具艺术性与社会性,刻画出一系列经典文学形象。被誉为莫里哀喜剧艺术最高成就的《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已成为人所不齿的骗子的代名词;《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也成为欧洲文学长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太太学堂》《丈夫学堂》《可笑的女才子》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则是莫里哀讽刺当时上流社会荒唐生活的利器……莫里哀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戏剧家,还是出色的哲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充满讽刺意味,令观众发笑,更大的意义还在于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或社会中的某种现象,深谙寓庄于谐之道。

  莫里哀一生创作了30多部喜剧作品,大多都被翻译成中文,《悭吝人》《伪君子》等剧目在中国长期上演,舞台呈现展现了鲜明的本土特色,深受中国观众喜爱。《悭吝人》是在我国演出次数最多的莫里哀剧目,“五四”时期就在北京、天津、上海的大中院校纷纷上演。该剧喜剧色彩浓郁,剧情较简单,易于理解和诠释,经过改编后称为《财狂》《生财有道》《黄金迷》等,从剧情到演出都非常中国化。《悭吝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批判尖锐深刻,虽然剧中的风土人情等对中国观众有些陌生,但极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依旧能够令人们在思想和伦理上产生共鸣。

  《伪君子》的演出情况也是如此。1959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排演了此剧,后又多次作为教学实习剧目排演,随后被各地院团搬上舞台。无论是学生业余剧团,还是专业戏剧院校,都将莫里哀喜剧视为重要的艺术实践项目。随着莫里哀剧目在中国经年上演,尤其是《悭吝人》《伪君子》已经成为艺术院校、专业院团的保留剧目,其影响力愈发深远,对推动中法戏剧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莫里哀的戏剧艺术是开放的,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其研究更为深入,据此展开的戏剧文化交流形式也更为多样。

  2014年,时值中法建交50周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法国导演文森特·考林来华执导莫里哀经典喜剧《太太学堂》,该剧此前在中国鲜少上演。首演之前,考林举办了“如何在今天的中国上演莫里哀作品”的讲座,坦言“在中国演莫里哀是很现代的事”。他将舞台布景设置为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摄影棚,剧中人物也不再是古典造型,而是配以现代感十足的音效,拉近了17世纪的莫里哀与21世纪的上海观众间的距离。近400年后,剧中讨论的话题并未过时,依然能够触发人们的思考。

  在国内的戏剧节和戏剧邀请展上,莫里哀的作品频繁出现。2015年乌镇戏剧节,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带来了《悭吝人》;2017年,由法国兰斯喜剧院排演的《悭吝人》在第十二届“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亮相,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对莫里哀喜剧的不同解读,打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莫里哀用“笑里藏悲”的方式展现社会真实,提升了喜剧艺术的地位,使其堪与悲剧比肩。他打破戏剧创作的艺术边界,大胆吸收各种艺术手法丰富喜剧艺术的内涵,这对于当下戏剧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用现代思维赋予经典剧作新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曹 民)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