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谁在纵容影视营销号胡说

发布时间:2022-04-18 16:10:00来源: 大众日报

  最近,几部国产剧的热播,让一些影视营销号又发现了新的商机:“展翔临终曝光小老虎身份,冯晓琴彻底与顾家断绝关系”“《开端》没看够?外卖小哥陷入循环,每次重开只为拯救无辜生命”“外卖小哥开挂神存在,一张纸条惊呆肖鹤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视频标题充斥了某个以“开眼界、长知识”为宣传语的视频网站的推荐边栏,有的视频点赞几万,评论区却一片哗然,质疑博主胡说八道,也有部分网友将信将疑,对狗血剧情产生代入感。

  影视营销号借解说影视剧之名胡说,以实现背后变现,在短视频平台,这种现象已有“野火烧不尽”之势,其常规做法是:紧跟影视剧的热门关注内容,对隐匿性发展线索进行不合理预言和猜测,甚至杜撰出无厘头的主线剧情吸引眼球。

  当批量生产低质视频成为可能,营销号以胡说暗度陈仓形成海量内容,对短视频内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每天批量300个视频,

  “黑红也是红”

  “多年后,周秉昆出狱,他在整理周楠遗物时发现一本日记,这份遗物曝光了周楠的身世,周楠在见到水自流的第一眼就恍然大悟,因为自己和骆士宾的长相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不管是智商还是气质都和水自流如出一辙……”这段来自视频主“素手挽清风z”的解说令记者大跌眼镜。《人世间》全集播放完毕,人物结局早已尘埃落定,通过拼接影视素材自创情节依旧有市场,视频一经放出便获得万次浏览量,稳收人气。即便评论区已令不少用户反感,但视频主信奉“黑红也是红”,“魔爪”同样伸向了其他热门影视剧。

  记者顺藤摸瓜,发现此类营销形式并非个例,相同或相似的视频文案常常经由不同营销号复制转发,并由此形成传播矩阵,挤占用户眼球。以“素手挽清风z”为基点,该视频平台在推荐边栏介绍了“诗酒醉年华”“人间惊鸿客z”“天天追大剧”等视频主的短视频,套路十分明显——采用机器人语音进行旁白介绍,时长在三分钟至十分钟不等;前半段往往引入正剧主线剧情,观众放松警惕之后,便开始鼓励观众对其作品进行转评赞,后半段视频内容疯狂灌水,杜撰狗血内容,营造出剧透的繁荣景象;经常出现视频画面与旁白内容不协调,以至于网友评价“通篇在讲曲书记,画面上却不见曲书记人影”。

  而究其音画不同步的背后缘由,正在于某些声称原创的视频内容可能并非视频主的手笔。记者在某购物网站发现,部分商家号称“每天批量300个视频”,推出影视号孵化一条龙服务:打着教程学习的旗号,预先提供剪辑好的素材和解说剧本。而某些视频制作网站还可以根据需求去水印、改ID,对视频进行消重处理。前者为视频主制作低质视频降低了人力成本,后者则是企图规避版权纠纷,为这些低质视频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便利,也为它们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提供了可能性。

  值得警惕的是,有用户反馈,这些歪评、胡说的范围早已不限于影视节目。一些营销号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将“魔爪”伸及历史、科学、教育领域,从“三国第一罪人诸葛亮”到“大智若愚的刘禅”,从“二次烧水会致癌”到“吃面太多人会变笨”,愚弄大众,误导青年。“打着科普的名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扯着自己瞎编的内容,关键是还有人当真……”网友早已对这类营销号的恶俗行为避之不及,无奈“按下葫芦浮起瓢”,举报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其批量生产的速度。

  解说变胡说,

  二次创作的画风如何不歪?

  有学者总结,短视频的流量转化方式遵循“内容生产—流量收割—流量转化”的基本原则。毋庸置疑,流量的确是短视频平台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营销号胡说的目的很明显,毫无底线地蹭流量,搬运内容来批量做号,以达到曝光、引流、养号甚至是卖号的目的,最后坐享其成变现,在平台的规则之外肆意游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15年视频博主谷阿莫在互联网上走红,引发了现象级的影视作品解说浪潮,与之伴随的是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版权争议。谷阿莫“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系列吸引近千万粉丝,但这一行为侵犯了电影出版方的著作权,被5家公司告上法庭,最终谷阿莫被判赔偿数百万元,并公开发文道歉。

  反面案例层出不穷,却并不影响短视频二次创作的繁荣。影视解说分化出不同的路径:通过概述内容以满足观众的代偿心理、以幽默的评述使影视艺术变得通俗易懂。利用短视频媒介简短、便利的优势带领观众迅速进入影视世界,在语言扫射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的爽感、满足观众惰性,这类视频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极高的流量。

  2021年,多家协会、视频平台及影视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坚决反对影视解说的“拿来主义”。尽管谷阿莫们频频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抨击,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进行搬运创作,最大的原因便是有利可图,比如谷阿莫本人就靠解说在各大平台赚取利润。

  仔细分析,影视营销号胡说的根源在于,谷阿莫们即便侵权,但其中巨大的利益让他们全然忘记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应该自觉恪守的边界,由此助长了短视频平台二次创作的歪风邪气,暗自滋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长短视频的版权之争,影视营销号的生意难做,才会毫无底线地蹭流量,随后转型直播带货、团购促销”。

  在此之前,某些视频博主为了保证自己的商业价值,在制作视频时往往会对影视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过度解读,制造出热点话题,观众如果不“亲临”故事现场,就很容易陷入博主设置的陷阱之中,成为被其主观评价捆绑的人质,这种经由过度加工的二次创作行为,加剧了媒介传播内容的多重碎片化。而如今,影视营销号的胡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博取视频流量,根据热播剧的播出节奏堂而皇之捏造出子虚乌有的剧情内容,冠之以狗血吸睛的标题吸引观众,解说彻底变胡说,长此以往二次创作的画风如何不歪?

  无底线追逐流量的行为

  不可纵容

  影视营销号胡说的危害很明显,侵权之外,势必会对原作的市场评价造成不良影响。哗众取宠、扰乱是非的内容,如果形成声势,便会影响观众判断、传播错误知识,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

  那为何这些低质弱智的影视营销号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这么大的关注?随着自媒体平台运营模式的不断更新,视频博主的短视频内容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这些平台为视频主聚集了规模化的观众群体,而一直以来门槛较低的影视解说类视频制作则成为部分新兴视频主引流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些“张口就来”的影视营销号如此猖獗,与观众的关注取向深深相关,这也是影视营销号的底气所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观众并非关注影视内容的真相,对营销号的胡诌内容直接“打假”“求证”的更是少数。“我们只是希望在观看的过程中获得爽感,释放压力,而且,人的视觉对于新鲜、非正常、奇特的物象信息的感知是主动的、积极的。”一位短视频用户表示。营销号抓住了观众这类猎奇心理,用唬人的标题来抓住观众的眼球,用低俗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稍不注意,人们就很容易掉进营销号设置的陷阱之中。

  众所周知,短视频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优质内容是短视频行业能够欣欣向荣的基础。但营销号劣质内容的长期活跃,于短视频平台而言无异于自损八百。究其原因,与平台的监管失职脱不了干系。内容人工审核的缺位直接导致了营销号猖狂进行灌水、造谣、传谣行为,而短视频平台由于未能建起有效的版权过滤审核机制,导致影视营销号搬运易,原创博主维权难。观众与原创者发现营销号抄袭行为之后,需进行一系列的举报、申请、撤销等复杂措施,平台才勒令营销号删除视频,严重影响了短视频行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社会人口特征、媒介接触行为与版权保护意识——基于二次创作类短视频的调查》,面对版权纠纷的处理,有38%的人表示会撤掉相关视频,31%的人选择私下协商,16%的人则不予理睬,剩下的人表示会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由此可见,原剧方很少主动维权,追究二次创作类短视频制作者的责任,放任了影视营销号的恶意侵权。

  需要明确的是,不管竞争环境如何激烈,影视营销号无底线追逐流量的行为坚决不能纵容。2021年,中宣部、国家网信办、广电总局出台30多个涉短视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为廓清文娱领域风气,建立良好的短视频网络生态提供了政策支持。打击影视营销号的胡说乱象任重而道远,需要网民、平台与剧方的共同参与,只有在多方的协调努力之下,才能建设起优质、健康、良性的短视频发展空间,还网民一方清朗天地。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