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宝贵的奥运遗产
作者:李圣鑫(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冰丝带”“雪飞天”“雪游龙”“雪如意”……一座座巧妙蕴含中华文化、中国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冬奥场馆,不仅成就了北京冬奥会的辉煌,让世界领略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之美,也成为造福人民的宝贵财富。
奥运场馆具有时代性、标志性和引领性特征,是极为宝贵的奥运遗产。后奥运时代,场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利用,如何发挥其长久价值,一直是奥运会主办国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具有“临时性”的特征。冬奥会又不同于夏奥会,后者比赛场馆主要集中于城市,前者则一般分布在城市和山地,因而对场馆的再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冬奥会发展历史,场馆赛后利用主要包括四种途径。一是融入城市、回归社区,为体育俱乐部或民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如温哥华冬奥会冰球场馆在冬奥会之后转变为当地橄榄球和冰球职业俱乐部主场,不少冬奥场馆还成为市民欣赏体育竞赛和参与健身娱乐活动的场所。二是以体育为主,建立高水平训练基地。索契冬奥会后,其跳台滑雪中心、极限公园等均成为相关项目的训练中心,供国家队和地方队等进驻训练。三是打造冰雪产业新高地,助推区域产业升级。曾是夏季度假胜地的索契,依托部分场馆多功能转型、合理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集滑雪、度假、会议等于一体的休闲胜地。四是作为临时场地设施在冬奥会期间使用,赛后恢复原有用途。都灵冬奥会期间承办冰球比赛的埃斯波斯兹奥尼体育馆本来由大型会展中心改建而成,赛后回归原来的功能。
2014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方案,将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等作为核心内容。作为首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在多领域留下丰硕的遗产成果,奥运场馆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反复、综合、持久利用原则,场馆改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场馆可持续利用改造方案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冰篮转换”方案,成功实现了场馆的冬夏两用、四季运营;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场地使用……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利用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成为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典范。
坚持绿色办奥,场馆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所有场馆100%绿色供电;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首次出台,将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理念融入雪上运动场馆建设各环节,在雪上运动场馆绿色建筑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赛时运行、赛后利用等各阶段。
坚持科技引领,场馆设计注重技术创新。以国家速滑馆为例,场馆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向于零,是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而场馆设计时采取的单独控温方式,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目标。以北京冬奥会为抓手,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为场馆赛后的分区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坚持服务人民,场馆规划立足长远。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兼顾竞赛需要和群众需求,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如国家游泳中心改造阶段新建的冰上运动中心,成为向青少年推广冰上运动的新基地,也成功吸引了世界冰壶联合会与中方合作在此设立我国首个“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再如国家速滑馆也将作为国际滑冰联盟卓越中心,举办冰上赛事和公共体育活动,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运动中心,积极服务全民健身发展。
冬奥场馆是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宝贵物质遗产。展望未来,我们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将相关遗产管理好、运用好。应进一步坚持冬奥成果人民共享,努力发挥冬奥场馆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建设并用好冰雪场地设施,发展冰雪产业,丰富群众冰雪赛事活动。进一步总结办赛经验,积极探索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新路径,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让冬奥场馆的作用不止于冬奥会,成为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新动能,服务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