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屏阅读与纸阅读
作者:刘金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人类增益智慧的基本路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存在与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作为承载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电子屏幕正在嵌入人类社会各领域各方面,更颠覆了常规阅读习惯和传统求知方法,一个以屏幕为阅读单位的时代已经来临。
如果说阅读是世上门槛最低的行为,那么屏阅读则以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以提供文字、视频、动画、声音等功能,以有效降低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时间成本等优势,为更多人跨越阅读门槛提供了无限机缘和诸多可能。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5.3亿人,人均数字阅读量为7.6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间为16.7分钟……屏阅读悄然兴起、蔚成风尚,正在引发阅读领域的第三次革命: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群体、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另一方面增加了人们阅读经历和体验、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屏阅读不全是“看上去很美”,其娱乐化倾向和碎片化问题日益突出。譬如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固然可提供源源不断的网文,但海量信息的衍生和堆砌很难沉淀为“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郁达夫语);林林总总的公众号虽然可呈具众多经典书籍的主题摘要和内容缩写,但食惯了他人粗制滥造的 “文化快餐”,只能产生一种虚幻的阅读假象。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引和侵蚀,久之精神世界会“跑偏”和畸变,加之屏阅读依赖症客观上将导致青少年减少真实情境下人际交往的机会,压缩了体育运动的时间,影响精神发育和身心健康。因而,社会心理越是浮泛、急切和焦躁,就越应当提倡以仔细品味和认真思忖为主要特征的纸阅读。
纸阅读是择善而读、笃神而读,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效能,追求内心的和顺与充盈,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首先,纸阅读能够使知识变得系统深邃而不是零星浅表。美国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儿童阅读纸书上的字母时,其神经活动的激烈程度相当于成年人的三倍,但如果儿童在电子屏幕上浏览,大脑则不会产生相同的活动效果,也就是说屏幕的阅读者相较于纸书的阅读者,更容易淡忘阅读的内容。现代科技虽然可以重构人类的生活模式,但终究改变不了人类的生理结构,假如人们放弃纸阅读而仅仅依赖屏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长此以往会导致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退化,就此而言,纸阅读是人类保持自身知识体系的不二选择,是人类维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其次,纸阅读能够赋予人们更为丰富与饱满的精神面相。纸阅读在打造“最强大脑”、提升人类文化素质、增强人们认知能力的同时,还使人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平和更加宽容,换言之,纸阅读有助于淬炼人的精神品质和优化人的人格结构,使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厚度和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纸阅读既事关是所获知识的数量和成色,更关乎人的精神品貌和审美趣味。再其次,纸阅读不仅使人们获得整体性知识、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探究,还能够培养人们的专注力、洞察力和擘画力。博大厚重的中华文明一再印证,只有以沉潜之心静读默颂,才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才能开启“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脉门,才能涵养“胸藏文墨虚若谷”的儒雅气质,才能培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品性;只有以稳慎之态细辩深思,才能真切体认“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郁和悲愁,才能深刻感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与怅然。
在众声喧哗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既需要“短平快”的信息快餐,更需要闹中取静,对纸阅读和深阅读秉持一份坚守和执着。挪威斯塔万格大学教授安妮 曼根认为,包括略读和浅层阅读两方面内容的屏阅读,通过浏览、扫描、关键词识别、一次性阅读、非线性阅读和选择性阅读,达到“发现信息”而不是“思考和理解”的目的,而“发现信息”恰恰是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屏阅读正在成为一种阅读“新常态”。纸阅读则意味着人们在通过图书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归纳分析、建立批判性思维、发挥想象力和怀疑反思已有的知识,这种行为才是阅读的本质追求,也是阅读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因此,徘徊在屏阅读和纸阅读之间,我们既要善于分析、辨识和遴选,做出取舍和平衡;更要将清醒、从容和淡定分享和传递给后人,一道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共同守护澄澈、丰盈、自由的文明世界。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