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博物馆的历史演进 从贵族专享到大众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28 14:44: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宇宏(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从功能及空间设计方面都有表现。哈德逊《博物馆社会史》一书中翔实介绍了博物馆的历史,并且探讨了其发展方向。

  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展出物品的场所。根据其实际应用场景的功能定位可分为: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类别。早期的博物馆并不具有现代博物馆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常以个人为代表,服务的对象相对而言较为小众。1989年9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再次修订,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藏、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是迄今国际上较通行也相对稳定的博物馆定义,它着重强调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非营利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

  对于西方博物馆名称的来源,在学术界认为它来自于希腊神话,公元前283年托勒密王朝把宝物放在缪斯神庙中,到了17世纪 Meusin变化成为Museum,就是现代博物馆的专有名词。而在中国,人们认为“博物”一词最早出自《山海经》,在周、秦时期出现了陈列文物的场所,例如皇宫、祖庙和武库等,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博物馆的萌芽。

  西方博物馆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世纪以前的博物馆研究,主要是皇室贵族或富商巨贾专门享用的社交场所;第二阶段自18-19世纪开始,博物馆成为大众文化机构;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博物馆开始被视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机构,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博物馆自身与社区的关系,从观念上彻底发生转变。

  第一座对外开放的英国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是私人收藏向社会展览类型的博物馆,也是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早期的博物馆主要服务对象是贵族,主要功能是收藏和展示,并不向民众开放,同时也不会为民众传播知识和承担教育的功能,更不是公众活动的场所。

  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博物馆由面向小部分群体到面向大众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发生变化,其功能和理念也在改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建立的博物馆是基于理想假设,即人们可以从展出的实物中获得知识和教育。在美国,继1773年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第一个公共博物馆之后,各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如波士顿自然博物馆(1830年)、史密森尼学院(1846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870年)等。

  以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开端,频繁举办的世博会为博物馆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在世博会筹办、举办期间或者结束之后,利用相关资源包括场馆、展品、人员、盈余、技术甚至理念等创建新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生态现象。直到今天,博物馆与世博会的这种内在关系仍在延续。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怀疑展品自身清晰传达消息的能力,从而带来了博物馆功能的增加,即通过借助物品之外的教育方式完善博物馆的信息传达功能,并且丰富其教育性。

  早期西方国家对博物馆的探寻始于16世纪,大多数是以博物馆本体为主要研究对象。1566年荷兰昆齐贝提出博物馆是向公众展示的陈列;1656年《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馆目录》在伦敦出版,1727年尼克利乌斯出版著作探讨关于博物馆的藏品分类管理和补充。1837年克莱姆发表了第一部博物馆史论论著《论德国科学和艺术藏品的历史》,对博物馆的历史进行了详细阐述。

  19世纪后期,彼得·韦尔戈在《新博物馆学》中提出关注博物馆在经济、政治、社会多重压力下的定位和发展,阐述了“博物馆、人工作品的意义”“艺术博物馆中参观者的体验”等问题,促使博物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新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此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博物馆类型,例如生态博物馆等,同时对传统博物馆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世纪,沙伦·马斯汀尼在《博物馆研究手册》中指出了博物馆不仅具有教育性,同时也兼具商业性。因此在这一时期博物馆完全进入到社会化领域,成为社会发展中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在21世纪时,珍妮特·马斯汀在《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中阐述了21世纪藏品变化的面孔,后博物馆的体验音乐计划,批评型博物馆的参与者、访问虚拟博物馆和作为学术研究和机构认同的博物馆档案等观点。发展到现代社会,博物馆的功能在逐渐增加,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参观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博物馆的服务群体更加广泛,同时也承载了更多的功能性,并且博物馆的设计也随着功能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卡雷斯·布洛特编著的《博物馆建筑新概念》介绍了多个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博物馆设计案例。2012年4月,IBM公司和卢浮宫博物馆合作,该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简化维护流程的同时大幅改善实时运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要资产的安全,提高了卢浮宫的管理水平。

  如今博物馆更加趋向于智慧化、复合化,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博物馆的存在形式日趋多元化,表现为形式、功能、空间和运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发展,以达到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博物馆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以及其公共职能的扩大化、社会化和服务化,同时促进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有趣动态的博物馆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新模式,以全新的姿态追赶时尚潮流。藏品要“动”起来,可以是手机网页浏览的三维体验;可以是博物馆之“物”本身可点击、可旋转;可以是博物馆物之基础上配以卡通或含有故事情节的动态影像;可以是开发具有博物馆底蕴的手机App之游戏、购物。数字化设计使博物馆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