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2-05-06 10:29: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提出我国对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指明了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努力方向。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我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持续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又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既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为推进改革开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又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因素谋划和推进工作,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新中国外交形成优良传统、展现独特风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各国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然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纪疫情跌宕反复,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继承发扬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这条主线着眼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关系,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使命任务,是我们党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我国外交能够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把握住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

  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工作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强谋篇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对对外工作作出科学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局面。

  体现我们党对初心使命始终不渝的坚守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将其确定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主线,展现出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担当,展现出在宏阔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重大命题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

  指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使命任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就需要外交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积极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进一步发挥大国作用,把实现中国梦与推动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美好梦想贯通起来,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在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上展现更大作为。

  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在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加积极主动地营造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稳定有序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全方位、全覆盖、高质量服务,努力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在乱变交织的世界中,中国为人类社会前进引领大方向,为国际关系发展开辟新道路,为各国互利共赢打造新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中国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开辟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关系新格局,走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践行合作共赢理念,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举办进博会、服贸会等,搭建广泛合作平台,与世界各国共享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在党的领导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统筹协调更加有力,战略布局更加完善,外交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更加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内外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聚焦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元首外交为核心和统领,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各方向各领域对外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深化全球伙伴关系,有力促进大国关系总体稳定,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提升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构筑起更加全面、更为坚实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为国际关系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推动开放合作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同联合国机构和各国密切合作,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合作落地,唱响发展优先理念,重振全球发展合作,与各国携手为开创全球发展事业更加光明的前景而努力。

  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坚持推动全球团结抗疫,以坚定承诺和实际行动奏响团结抗疫主旋律。积极参与气候、环境、卫生、数字等领域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坚强保障。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更多来自外部环境的新矛盾新挑战。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国际局势和安全形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危害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进行顽强斗争。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保持战略定力,朝着既定目标执着前行,为民族复兴大业保驾护航。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于江、吴晓丹、王文起、陈笑)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05日 09 版)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