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匠人“复古”失传百年的侗族乐器 将西洋乐器特点融入其中
【解说】侗族拥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音乐细胞深深流淌在侗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每逢大事,侗族民众会吹奏着独特的侗族乐器,在悠扬的旋律下唱歌跳舞。
【解说】侗族乐器均取材于自然界,由纯手工打造而成,在制作时并无章法可循,而是依靠老一辈的侗族人民代代相传,因此不少乐器均已失传。在广西柳州市大龙潭公园的民族乐器馆内,有一位侗族匠人仍然在坚持“复活”古老的侗族乐器,经他“复活”改良后的侗族乐器焕然一新,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展出。
【解说】匠人名为梁治荣,其钻研侗族乐器制作40余年,其父是村中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侗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工艺。与侗族乐器的朝夕相伴,让他对乐器制作有着不一般的感情和理解。
【同期】 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我从小在他(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慢慢地受到他的影响,所以深爱这个民族乐器。早期我是跟他学习演奏,像侗笛、芦笙、树叶、琵琶、牛腿琴。首先,你必须要知道演奏,演好它(乐器),怎么去表达。那么后期去制作(乐器)的时候,把你的思想灵魂灌输到作品里,那作品就会活灵活现,效果就不一样。
【解说】高中时,梁治荣加入广西三江县民族艺术团,经常在外国游客面前演奏。他在表演中发现,外国游客对侗族乐器非常感兴趣,表演往往赢得热烈掌声。这让他坚定了要“复活”失传侗族乐器的想法。
【同期】 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外国人对我们的民族乐器很喜欢,他(们)说,这个音质特别美,但是音域不够宽,如果把音域再健全完美,那音质该多漂亮,绝对很棒。那时我得到这个启迪之后,脑海中就一直想,如何把这个民族乐器改良创新,发扬光大。
【解说】由于制作工艺仅仅依靠口口相传,其“复活”创新之路并不好走。为此,梁治荣多年深入乡镇拜访民间乐器匠人,依靠他们的回忆和口述摸索着对乐器进行还原制作。
【同期】 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前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到基层、到民间去,向那些老艺人请教学习。通过他们口中描述,把琴的外貌、特征、规格等各种细节细致地描述,我通过手绘把这个琴画出来,量好尺寸并标好数据,通过这样把每一把琴规范、记录、存档。
【解说】2011年至今,梁治荣已“复活”数十件失传的民族乐器,其中包括失传200多年的角基琴以及失传100多年的波喇等。在“复活”过程中,梁治荣也在不断创新改良,让乐器更好适应现代的演奏要求。
【同期】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我手上拿的是侗族的“山乌”,以前侗族的山民喜欢用来狩猎。我在管身上(改进)设了7个孔,(音域)就比较健全,音域就比较宽广了。它(现在)不仅是可以仿鸟声了,也可以演奏现在的歌曲。
【解说】在创新改进的过程中,梁治荣也将西洋乐器的优点吸纳其中,并结合民族的习俗特点,实现了乐器上的“中西结合”。改进后的乐器摒弃了传统朴素简单的外观,在造型工艺上更为精致优美。
【同期】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像我做这个牛腿琴,在传统的基础上,我借鉴了西洋乐器,在这里加了个音板,目的就是拓宽它的音域。传统的(乐器)是没有音板的,也没有这个牛蹄(造型),而是一个扁头状。所以我在这个牛腿琴的基础上,突出一个“牛”的意蕴,整个(琴)的工艺、外观、音质、音量、音域得到同步提升。
【解说】梁治荣表示,民族乐器的创新需遵循传统技法,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目前,梁志荣通过与中小学校的校际合作,将这些改良后的民族乐器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也能感受民族乐器文化的魅力。
【同期】侗族乐器制作匠人 梁治荣
把民族乐器融入到教学里面,去学校传授(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从小就能接受这种传统文化,他们也蛮喜欢的。
王以照 刘俊聪 广西柳州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