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彩虹张掖行走记:非遗传承人守艺守心 戈壁滩演“曲苑杂坛”

发布时间:2022-05-07 14:09: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5月6日电 (记者 殷春永 闫姣高莹)木偶戏、木塑画、麦秆画……主打“彩虹名片”的甘肃省张掖市,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似戈壁滩上的“曲苑杂坛”。连日来,中新社、中新网记者走访该市,记录传承人守艺守心的感人故事。

  头戴红缨帽,身着裕固族传统服饰,能变脸、吐火的木偶人你见过吗?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传承人,徐宁一改张掖甘州区传统木偶戏的风格,挖掘当地特有少数民族裕固族的元素,融入了川剧变脸及人体吐火的内容,圈粉了更多非遗爱好者。

  徐宁今年31岁,从小受到艺术熏陶。上大学时,他痴迷于川剧变脸,曾七次登门拜师“求”变脸技巧。毕业后,他返回家乡甘州区,偶然接触到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便跟随老一辈传承人学习木偶艺术表演技艺。

  徐宁经常“全家总动员”,耗时一两个月自制特色木偶,从服装设计到脸谱绘画、制作木偶都亲自上阵。他说,“尤其裕固族木偶,要结合裕固族服装、头饰标志性元素,表演时也要注意裕固族舞蹈动作要领,难度较大。”

  徐宁创新过程有很多心酸往事。他提及,在一次活动中,他卖力表演,大汗淋漓,结束后观众席却只剩两人,令他备受打击,下定决心守正创新。经过多年深入钻研,融合创编的木偶戏剧目《奇偶出彩》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及传承效果,开创了甘州区传统技艺与创新融合发展的先河。

  据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张掖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创新发展,初步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系,丰富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持续扩大特色文化影响力,并不断培育壮大非遗文化企业。

  今年50岁的孙秀英,张掖民乐县人,是麦秆画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虽只上过小学,但她从小便热衷于画画,梦想成为一个美术家。她常在田间地头以树枝当笔,大地为画板作画,画艺高超,甚至常受邀帮学生画黑板报,帮邻居画鞋垫。

  偶然一次,孙秀英在兰州一画廊参观了麦秆画,十分喜爱,返家后自行摸索,并自此坚持了18年。从最初简单的花朵,到后来工序复杂的孔雀图、四大美女图等,她的制作技艺日渐精湛,作品多次外出展览。

  先用剪刀将麦秆刨开,然后用熨斗熨平,再上色、粘贴……在孙秀英看来,制作麦秆画最难的一步是将麦秆剪得纤细如丝,再用镊子粘上去。

  “我的梦想也算实现了。”孙秀英说,随着“非遗进校园”,身为农民的她登上三尺讲台,给学生教授绘画与麦秆画制作技艺,她已十分满足。

  2014年以来,麦秆画在内的诸多张掖非遗项目,先后在泰国、韩国、法国、埃及、毛里塔尼亚、突尼斯、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交流。

  苏永生也是民乐县人,退休后坚持制作木塑画,成为木塑画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木塑画是由树皮、树枝和木材加工而成工艺美术品,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广泛适用的装饰性,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好的声誉。

  苏永生的木塑画作品种类众多,有花鸟、山水、人物等。他认为,制作花鸟木塑画较简单,山水画耗时长,而人物画难度最大。

  虽已年近古稀,但苏永生还是积极尝试“非遗直播”等新玩意儿。他说,目前已带动家里人参与到木塑画技艺的传承中,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近年来,张掖市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制度,建立传承活动基地,建立健全传承人补助机制,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传承条件和必要的生活保障。同时,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有张掖特色的文化元素镶嵌、展现在旅游的各个环节,提升文化旅游人文内涵。(完)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