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契合观众审美期待
作者:云影
由高满堂编剧、张新建执导,巩峥、宋佳伦、李乃文、王媛可、萨日娜等主演的电视剧《运河风流》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聚焦济宁大运河,以黄子荣为官从政、宋鲁生经营商贸、杨春早撰文著史、义匪“一片云”弃匪为民的故事为主线,描摹了一幅风雷激荡、命运沉浮的时代风云录。这一《闯关东》的制作班底,又给观众带来了一部史诗性力作,收视率也非常可观,那这部剧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答案在于,厚重传统与开阔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五彩斑斓的传奇色彩与传统价值观的充分张扬,深度契合了影视受众的审美期待。
浓厚的传奇色彩,是该剧给人的突出印象。大运河本就是一条说不尽的河,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承载着多少传奇——而这正是这部剧最大的着力点。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讲述的是大运河沿线,官、兵、匪、商四方势力之间的种种冲突与遭遇,其中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物,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乱世出风云,剧作充分利用了这个雄阔多变的大舞台,建构了犹如《水浒传》一样的宏大传奇。
《运河风流》这部剧讲述的内容,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来,但却如“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样,设置了非常多的精彩悬念,让观众沉浸其中,不会因过于平淡而早早退场。比方说在刚一开始的时候,一对夫妻坐船远行,女人摸着自己的大肚子问边上的男人,孩子的事情不会露馅吧。这立即就让观众产生许多联想,这个孩子有什么隐情?在水匪出现后,男人与匪徒头目交涉一番,水匪竟然直接放走了他们两人——男人与匪徒头目到底说了什么,就连之后怀孕的女子回到家,老太太也没说什么,这些悬念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一开始便陷入好奇之中。契诃夫在谈戏剧创作时曾说过:如果在第一幕中墙上出现了挂着的猎枪,那在第三幕就会打响。《运河风流》深得此中精髓,一开局就有这么个“包袱”,不仅使全剧一亮相就很精彩,而且为整个剧留下悬念。再如竞争县知事,落败之后的侯立仁指使土匪盗取了黄子荣的官印,企图重新夺回县知事的位子。但黄子荣巧使计策,在假的视察官员前来视察情况的时候,侯立仁暗使土匪前来献印,企图当场揭穿黄子荣的把戏,没成想,前脚假的视察官员刚走,后脚真的视察官员才到,黄子荣居然用假官印不费一刀一枪换回了真的官印。构思如天外飞仙、精彩绝伦,让观众如痴如醉,大呼过瘾。全剧中,宋鲁生棺材运松茸、黄子荣起死回生……这种精彩的桥段不绝如缕,可以说,整部剧就如一串串大小精彩桥段构成的“十兵加一将”式的鞭炮一样,响声高潮不断,让观众在看剧的时候完全沉浸其中,只恨放映时间过得太快。
对正气的弘扬与对传统价值的坚守,是本剧的第二大突出看点。
乱世之中,礼崩乐坏,正邪之斗,最牵动人心,也决定了对观众审美的把握恰当与否。从《运河风流》看,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定守握,是其立足的根本,也使得全剧贯穿着浩然正气,发散着一种悲壮之美,让观众有荡气回肠之感。
这首先体现在主要人物的刻画上。剧中故事主要发生在以“济宁三杰”为首的三大家族身上,此剧的三个主要人物,为官刚正的黄子荣、诚信经商的宋鲁生、教书写史的杨春早(李乃文饰演),正好代表了官、商和文人阶层。而这三人,也恰好满足了传统文化中对官、商、学的品格要求:黄子荣几度为官,只为民造福,不同流合污,可谓正人君子,从政为官,世之典范,其“修身立宦海,持德见青天”,代表了民间对从政者的最高期许。宋鲁生善领风气之先,与那爷的皮货之争尽显其经商之才,但以诚信为本才是他最大的光彩,“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符合观众对商人的要求。西鲁书院杨春早为济宁大儒,教书写史,一头毛驴换一本破县志,为后世留存文脉;待友仗义忠直,每到难事都会不计艰险出现相救,特别是对日寇,他挺身而出舍命护碑,巧运古书善本挫败日寇“猎文计划”,更是当前观众心目中传统文人风骨的写照……人物起来了,不论情节如何反复,正气始终贯彻始终,确立了全剧的主调。
对传统价值的张扬,还鲜明地体现于正邪之斗中正义必胜的创作指向上。全剧跨三十年,不同阶层人物争斗贯穿始终,但“邪不压正”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却生生不灭。在善与恶的斗争中,善的力量常处于危难中,但总会起死回生,挫败恶势力——这是智的较量,但更彰显的是义的力量:即使一些恶人,也常常在关键时刻为正气所感,为正义而牺牲,完成了人生最后的转折与升华。最终,从江湖奇侠到草根英雄,殊途同归,共同汇集在反抗外侮的大历史洪流中,体现出正气、正义才是民族希望的历史逻辑。(云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