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推动基础教育生态重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基础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坚持公共财政优先投入,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民族复兴筑牢稳固根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筑良性生态,“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为基础教育生态重构开出的一剂“良药”。
基础教育生态的内涵与结构
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各主体与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生态提出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各主体与环境要素的健康发展,平衡、和谐是良好生态的基础。学生的发展受个体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等。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系统可分为4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围系统和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学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随着个体不断成长,微观环境范围由家庭扩展到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中观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外围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包括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宏观系统是最外层系统,是指存在于上述三个系统中的文化、制度环境。
“双减”政策出台前基础教育生态失衡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由内而外可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从教育生态的主体来看,中小学生校内外课业总量、学习时长以及课程和考试难度居高不下,使中小学生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引发了各种身心健康问题。教育部在介绍相关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情况时指出,从2018年到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从53.6%下降为50.2%,到2020年底的时候,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又上升为52.7%。《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则达到10%。
第二,家长教育焦虑加剧,教育精力和支出负担加重。家庭是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微观系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和人际攀比心理使得家长期望子女在升学竞赛和就业竞争中获胜。与此同时,校外培训机构“推波助澜”,虚假、夸大宣传营造教育焦虑氛围,引发了“剧场效应”,“鸡娃”“海淀妈妈”等教育畸形产物层出不穷。长此以往,教育内卷将导致家长焦虑更加恶化。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中小学每生每年的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万元,其中校外培训支出占到三分之一。2019年中小学生平均校外补习支出和校外兴趣班支出由2017年的6139元和4105元增加到8438元和5340元。
第三,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弱化,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教育需求。学校是在微观系统内除家庭以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场所,学校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本应起到主阵地作用,而学校教育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学形式单一和未开设课后服务等问题,促使学生寻求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的校外培训,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被逐渐弱化。2019年,教育部在介绍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有关进展情况时指出,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只有66.2%的小学和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只有43.2%的小学生和33.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同时,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普遍自研了“课程”、教学材料、考试评价体系,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严重超标超纲,有的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的违背科学常识和教育规律,形成“影子教育”体系,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第四,非营利性校外教育机构逐渐边缘化,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基础教育生态失衡是问题积累的过程,校外培训是推动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外因。近些年来,校外培训机构在微观系统中的影响逐渐增大,资本过度涌入校外培训行业,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无序扩张,教育管理部门疏于监管,“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另造教育体系,侵蚀了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基础教育生态。《2020中国K12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4538亿元、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765.6万人。而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非营利性校外教育机构,由于经费不足、教师数量质量落后以及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的“围追堵截”,逐渐被边缘化。
第五,教育目的有失偏颇,背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内因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即基础教育阶段过分重视筛选功能而忽视了本质意义上的成长功能。我国处于儒家文化圈中,“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已根植于家长和学生内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认知偏差以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负重心理,让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给孩子层层加码,结果受害的首先是学生,长远来说,也不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双减”政策落地后基础教育生态重构
“双减”政策重点在“疏”“堵”结合,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全面规范和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重构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
第一,“双减”政策落地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比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直接面向社会的育人功能,基础教育更重视夯实基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是构建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的根本目的。“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双减”政策的工作目标。“双减”政策通过减轻学生校内外的学业负担,将正常的成长时空还给学生,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体验劳动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双减”政策落地将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学校教育稳固的主阵地作用是良好基础教育生态的重中之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质量,并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据教育部通报,全国各地各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体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第三,“双减”政策落地将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基础教育生态包括教育主体及其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和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双减”政策提出“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双减”政策的落地将逐步理顺并重新建构家校社关系,提升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生态中的影响力,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第四,“双减”落地将彰显教育的公益属性。“双减”政策落地将平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共筑良好基础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双减”政策对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严禁资本化运作、严管培训行为等措施,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双减”政策也提出,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非营利性校外教育机构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使校外教育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坚持教育公益性价值追求。
第五,“双减”政策落地将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作为宏观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其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双减”落地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教育目的,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生态就是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减”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教育目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严禁传授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严控校外培训机构广告宣传内容,避免其渲染教育焦虑氛围;要求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教育目的。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薛海平)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