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谋划县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26 14:11:00来源: 光明日报

  【专家访谈】

  县城一头连着大城市,一头连着广袤乡村,是融合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枢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县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谋划县城高质量发展?围绕相关问题,近日,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接受了本报专访。

  记者: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有何抓手?

  方明:县域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县域就地城镇化需要把握好城镇化发展新趋势,精准找好县市定位,发展好县域经济和产业,提高县城品质,做好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我认为,区域协作重构县城功能、构建“大城小县”格局、推动“一县一品”发展产业、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品质、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适合县城的理想人居空间等,都是县域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其中“大城小县”模式是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必由路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部分县城只有三五万人口,现如今全国县城平均人口八万人,且不同区域县城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城多达二三十万人,有的仅有一两万人。用“大城小县”的模式推进县域就地城镇化,是广大县城和乡村地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县城要主动集聚农村剩余人口,把更多人口集中到县城来。同时,要适度扩大县城的布局开发新区,打通新旧县城的融合通道。通过打造城郊农民进城集聚区,扩大县城规模和人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农业生产,将成为实现城乡融合的新路径。

  记者:发展县域经济可能面临资本、人才、技术等问题,政府和企业如何更好地协调?

  方明:我国县域经济总量达39.1万亿元,约占全国的41%。新发展阶段下,县域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部分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人才技术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短板逐渐显露出来。县域的定位、发展逻辑和产业模式,到了必须转变、全面重构的关键节点,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引导、精准施策,为县域相关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实施“一县一品”的名县战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一县一品”的名县战略,并不仅指产品,更指品牌。要通过特色化发展,把中国县城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名县。二是盘活存量资源,打造县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活跃点。通过利用闲置土地房屋、基础设施,改造城中村、棚户区为特色街市等方式,激活县城存量资源,提高其商业价值,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活力。三是抓住县城新需求,打造县城新业态。过去县城的休闲娱乐产业多为本县城居民打造,较少辐射到周围乡村。如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相邻县城之间往来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应利用这一契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的商贸中心,打造更多特色化的商业、餐饮、娱乐、休闲产品,满足区域内休闲消费需求。四是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县域经济增长点。县域建设已趋于饱和,但内部仍有一定腾挪空间,应不断推陈出新,带动县城建设实现转型升级,这是未来县城发展的方向。

  记者:县城建设如何为乡村振兴赋能?

  方明:县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乡村与城市人口双向流动特征明显,既有乡村人口流入大城市、都市圈,也有外出人口从城市回归乡村。从空间地理上讲,县城与田野乡村紧密相连,如果县域经济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则可避免人口远距离迁徙,让农民在农忙时期兼顾农业生产,从而有效降低农地被弃耕和抛荒的可能性,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县城工作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享受城镇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感,也可以兼顾家庭责任,如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因此,乡村振兴重在振兴县城。

  县城振兴过程中,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拓展升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这都将为实现县城振兴提供重要推动力。同时,要运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与网格化管理策略,搭建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县域和中心城镇居民实现户籍的迁移、教育资源的获取以及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共享等。

  (本报记者 邱玥)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