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小兰:炮制中药饮片 来不得半点虚功
咔嚓咔嚓咔嚓……手起刀落间,一段长约3.3厘米的白芍,不到3分钟就变成了124片薄如蝉翼的切片。
47岁的生产技术操作员陈小兰是“建昌帮”药业南城分公司白芍切片的纪录保持者,经她切制的一寸白芍,片数多且薄,用时也更短。如今,这位技术多面手又多了一份荣誉——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小兰曾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妇女,在老家抚州市南城县龙湖镇竺由村的那些年,她每天种地、喂猪、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清苦。2013年陈小兰举家进城,为了谋生,她到南城县的一家服装厂做了几年平车工,在鞋店短暂地做过导购员。5年前,经朋友介绍,陈小兰来到“建昌帮”药业南城分公司,成为一名包装工人。
做包装上手快,可技术含量不高。“建昌帮”擅长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年轻时陈小兰常帮父亲去药店抓药,对传统中药炮制技艺颇有兴趣。在药厂的日子里,她常去隔壁饮片车间串门,目睹了老药工切药、炒药的过程。
“切药、炒药好似做菜、烹饪。”做得一手好菜的陈小兰觉得这和自己切菜、炒菜并无二致,只要用心学,一定能学会。于是她找到生产制造部经理罗敏,毛遂自荐要求调岗。考虑到陈小兰年纪较大,入门晚,不具备药理知识,起初罗敏没有同意她的调岗申请。
陈小兰没有放弃。她每天午饭都会比包装车间的其他同事吃得快些,利用半个小时休息时间去药厂的实训基地“认药”,周末也不例外。
她知道,要想入门中药饮片炮制,识药、辨药是基础。上万种中草药中仅常用药就有300余种,一些药品颜色、气味、外观相近,想要把药认对、认全难度不小。陈小兰靠着反复闻气味、对比花纹这样的笨办法提升自己。
一来二去,罗敏被陈小兰的这份执着打动,决定让她试一试,几周后陈小兰顺利调入技术车间。
蒸、煮、炒、炆、煨、煅……中药炮制加工手段多样,对工人的技术、经验要求颇高。为了尽快熟练掌握“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技艺,陈小兰拜老药工付木生为师。她时常跟在师傅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操作,哪里看不明白了就上前请教,听不懂就先记下来回家接着琢磨。5年来,她把各种药理知识、炮制要点记满了5本笔记本。
切制中药饮片对工具、辅料、工艺都有要求。切制前要磨刀1小时,开刃要达3寸长,切制时坐姿呈45度角,才更省力。
“建昌帮”素有“七分润、三分切”的经验之谈,润药得当,既能保证饮片质量,又可减少损耗。切制坚如磐石、只有拇指大的槟榔籽时,先以去粗取细的河沙润化7天,每天换3次水,再将其切成108片斜、薄、光、大的饮片,陈小兰反复磨练,双手长起了厚厚的老茧。夏天炎热,中药提取车间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陈小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难度更高更复杂的是炒药。药工需根据中药材性状判断炒制方法,把控时间、火候。炒制时间过长会焦掉,过短则药性达不到中药标点。陈小兰就炒坏过100公斤苍耳子。
师傅付木生常鼓励她:“炒药要有耐心,炒制过程要多查看,多思考,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炒制中药材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油、烟、灰等物质,熏得人直流泪。炒制工作又脏又累,工资也不高,不少人干了几个月就走了,陈小兰却坚持了下来。她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我是农民出身,和下地干农活相比,炒药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如今,陈小兰已成长为药厂的技术骨干,在2017年公司举行的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斩获切药、炒药两个单项冠军。在2020年江西省“天工杯”中医药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陈小兰获得中药材炮制一等奖。
中药提取、饮片炮制来不得半点虚功,其岗位之细、操作之繁琐只要细节上稍有差池,其结果可能就会谬之千里,必须精益求精。陈小兰始终记得师傅对她的告诫:“作为一名药工,要讲良心做好药,惠及更多百姓。炮制饮片,再繁也不能省人工,再贵也不可减物力。”
工作中,切、浸、煎、滤等,每一步陈小兰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坚持匠心精神。经她炮制的中药饮片颜色均一、药效有保障。她不仅工于文火煨、炆、炙、熬,还擅长水、火去毒工艺,确保了中药饮片形、色、气、味。
近年来中药传统炮制领域出现了“师傅越来越老,徒弟越来越少”的困境。“没有活水,再好的技艺也流动不起来,‘建昌帮’是中医药的瑰宝,不能让其博大精深的炮制技艺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失传。”2021年起,陈小兰主动请缨,承担起对6名青年员工的“传帮带”工作,像师傅付木生一样传道授业,倾力相授。
她说,要让这一领域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使“建昌帮”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光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