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对话与传承成为儿童文学的时代主音

发布时间:2022-06-06 10:43:00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书话】

  儿童文学是面向儿童的文化建设中的基础部分,它承担着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价值功能。21世纪以来,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童书出版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原创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对重大社会主题的关注,对儿童文学社会价值使命的强化与引领,这一趋势是新时代儿童文学价值观念很典型的特征。

  

  给孩子读什么深刻寄寓着家庭及社会对儿童的成长期盼。新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们对儿童发展越来越持有机的认识:真正的儿童本位是一种尊重儿童向上生长的诉求、为他们打开更大的生活面、认同并支持他们参与火热社会生活实践的本位,是一种悦纳儿童的激情与冲动、引领他们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帮助他们建设与世界关系的本位。真正的儿童本位是能动的、发展的、开放的本位,其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儿童将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完全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自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这样的价值理想需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做出积极引领。

  2021年著名编剧曾有情发挥他曾在西藏军区工作积累的文学资源优势,为孩子们写作了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儿童小说《金珠玛米小扎西》。这部以西藏戍边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因了小扎西儿童形象的精彩塑造,成为儿童文学重大题材写作的典范之作。作品写的是在雪崩中失去父母、被解放军营救了的小扎西,如何被军营文化感召、立志成为一名戍边战士而奋发努力并经历各种挫折的故事。处身于和平年代,今天的孩子们离严酷的战争距离很远,他们的生活多数时候被束缚在校园与家庭窄狭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机械的知识学习与功利主义的升学所捆绑,孩子们欲获得精神自由,自救的主要方式指向了网络与电子游戏,无边的、芜杂的、无厘头的快餐文化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青少年的肌体。因此,儿童的文化消费产品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

  情节与人物是吸引儿童阅读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这是成人为儿童配置精神资源时最需要关注并掌握的文学创造能力。只有在情节与人物上实现了与儿童读者的对话与共情,作者才算是找到了打开儿童心灵之门的钥匙,能够带领他们进入更为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这两个要素在故事世界中究其本质看是“谁在干”与“怎么干”的问题。曾有情擅长编剧,他的《金珠玛米小扎西》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上都很见功力。全篇以小扎西的观察视角与心理体验写活哨所生活,将革命乐观主义与童真浪漫主义精神高度融合,让绮丽的西藏自然风情与严明友爱的军旅生活交相呼应,始终突出小扎西的行动性、能动性与自主性,以小扎西的精神意志与理想信仰去渐进代入宏大社会主题,在温暖、阳光、透明的质地中实现儿童性、成长性、社会性的自然融通,这是作品设计非常成功的方面。

  一段时间以来,儿童文学已经适应了关注孩子们具体而微的现实生活,写写校园、家庭、孩子身边的人与事,近距离的题材特征确实起到了与儿童对话的基础作用,但其中也面临着艺术视野格局不高、思想创造力受限、作品内容空载等影响原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近些年在创作与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原创儿童文学普遍表现出题材面突围、拉大时空距离、扩容思想含量这样的价值追求。

  2021年著名导演孟奇与童书、绘本作家杨飞创作的《马兰的孩子》也是一部非常值得关注的作品。两位作家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原子弹试验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引入儿童文学,以马兰基地祖国核事业发展的探路者及他们的孩子为叙事中心,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雄壮的蘑菇云升腾而起的历史进程。作品讴歌的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共和国英雄,马兰的孩子参与见证了父辈创造的历史辉煌,作者以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故事来讲述马兰精神,传承马兰精神,让“战略和平”的政治概念在当今孩子们心中可触、可感、可知、可践行,是这一部充满荡气回肠与童真盎然之气的儿童文学所追求的艺术宗旨。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但基于儿童文学的文化实践与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任务与内涵是有显著差异的。成长的内驱力获得与自然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来自父母、家庭、成人社会、朋友之间的影响与激励。近来原创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问题的思考更为理性全面,为儿童创造合宜的成长环境、不简单孤立地对儿童提出成长要求、成人的精神面貌就是孩童的成长样子等这些理念更为作家们所认同。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孩子的任何问题根子都在成人世界。

  由是儿童文学在处理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自然。成长不是一个孤立抽象的命题,成长不是儿童独立完成的一个平面问题,成长的能量是儿童具体从环境中获得的,成长是一个紧密牵动于整体社会系统的复杂工程。儿童文学没有任何理由对成长路径做简化与避重就轻的处理,唯有客观真实地将儿童的成长还原至社会结构中,唯有让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广阔的现实人生,在此过程中成人做出积极的价值引领,成长的实施与完成方才是踏实有力的。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真正难点也就在于它在建造一座有效的桥梁,一座努力打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而充满美感与坚实力量的桥梁,借由它,儿童被成功引渡至理想的社会化状态。

  新锐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近期出版的《冷湖上的拥抱》中的主人公孟海云是一名初二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关键年龄段,同时又遭遇家庭变故,不得不面对离开熟悉的南方生活环境而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的现实以及自幼起便横亘在父母之间、母亲与爷爷家族之间的矛盾。阻滞青少年顺利成长的内外因素很复杂,青少年心理问题当下也愈来愈突出,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寻找精神资源,帮助他们增强生活实践能力与生存智慧,找到打开新生活大门的钥匙。于潇湉很懂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她的作品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她探索的路径就是让孟海云完全进入父辈与祖辈的油田事业中,经由她和同学陪伴爷爷重走油田之路,亲临柴达木盆地现场目睹长辈们的艰苦奋斗,以及跟随爷爷的记忆在精神上与曾经为油田女子勘探队队员的少女江娟相遇,还有在父亲童年的生活地听他讲自己的心路转变,这一切注入的更新的生活经验,最终疏通了孟海云的心结。于潇湉的探索说明,青春期的所有躁动不安究其实质是在召唤一个新世界的涌入,一个尊重少年心智在快速发展、能够满足其挑战性的社会任务清单的设置,就是一次睿智的儿童文学创作。

  

  对话与传承已成为当下儿童文学价值建设的中心任务,中国的少年儿童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发展道路去丰盈自己的成长羽翼。儿童文学界也正在最大可能为孩子们转换与调集富足的精神资源,以对儿童文学社会价值的充分开垦去应答儿童的时代之问。作家们似乎不约而同地有了深刻的共识,今天的孩子需要和历史的孩子相遇,今天的儿童需要在对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精神的积极传承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于是,刘海栖在“战争与孩子”的人类性主题下开始写抗战期间胶东孩子的生活。他2021年出版的《风雷顶》以极其亲和自然的笔致引导今天的孩子进入“我”父亲的历史童年,来到《抗日儿童团歌》传诵的历史现场中。这部文字与插图俱佳的抗战儿童小说,真正实现了人民性与儿童性的完美统一。韩青辰的新作《中国少年》则在关注新安旅行团的光辉精神在当代校园的传承,她正在以清澈而坚硬的文字,面向广大少年儿童打开一个更有历史感、更彰显民族精神力量、更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儿童文学新世界。

  (作者:李利芳,系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