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综属性应向“文化产品”倾斜
作者:韩浩月
最近,有业内人士发现,网络综艺在2022年全面陷入沉寂,往年最容易成为娱乐话题的网综,不仅遇到了“招商困难”,而且也面临“无人喝彩”的尴尬。
据报道,在第一季度讨论度最高、热度延续最久的综艺《半熟恋人》,一直处于“裸播”状态,没有拿到品牌赞助。另一综艺《哈哈哈哈哈》第二季,也没有冠名,只收获零星赞助。
无论是在线上的社交媒体,还是在线下的日常交流,可以明显感觉到,网综话题在大面积消失,即便是播放量靠前的几档网综,谁在参加,制作的内容是什么,知道的人并不算多。
“超级网综”的说法形成于2017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创造101》《偶像练习生》《乐队的夏天》等网综不断占据着观众的注意力,但从去年开始,网综的影响力便急剧萎缩,乃至于到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了“网综夕阳”的说法。
不仅是网综沉寂,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综艺,也在逐渐失去观众,近期除了《声生不息》算得上有一定影响力之外,电视台综艺节目整体上也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只不过相比网综,电视台综艺因为还拥有一批传统的电视观众作为支撑,显得生机尚存。
这些年人们喜欢用“出圈”来形容某部爆火的影视剧、短视频,网综当然也是频频“出圈”的内容,只是,最具话题制造能力的网综,现在也面临着“出圈”压力——怎么能突破行业圈、粉丝圈、小众圈,成为当下网综难解的问题。
青年群体的“圈层化”,或是网综再难打通整体制造更大共鸣的原因之一。大量网络平台的出现,分化了年轻网民的聚集场所,因为不同爱好与兴趣,他们也更愿意与有情感共鸣的“同道”交流,他们对“网上的狂欢”开始抱有克制的态度,而对如何抵御“现实的孤单”有了更多需求。倾向于制造热闹的网综,或已经不再那么了解年轻人的需求,无法抵达他们的内心。
与社会情绪的脱钩,也需要网综沉静下来去反思,参与网综制作的部分人员出格的言行、制作方引起众怒的“打投机制”、粉丝圈的“集资骗局”,虽然这些都可以一概而论用“网综乱象”来形容,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网综与渴求秩序、平稳、安静的社会情绪脱了钩,网综制造的金钱主义、焦虑浮躁、价值观颠覆等,与社会情绪产生了巨大的碰撞,这是网综撞到冰山之后的“沉船”原因。
对网综接下来发展持有乐观态度的行业内人士认为,网综所发生的或激烈或细微的变化,或能培育出一个健康的未来。
“泛娱乐化”曾被一些网综所属平台当成追求目标,甚至写进发展理念,但“泛娱乐化”带来的浅层次刺激与短暂的即时快感,的确也会让观众产生无聊与厌烦。看来,网综是时候调整方向,更改网综的“娱乐产品”属性,更多地向“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倾斜。(韩浩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