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话年年说 文旅融合更不同
今年端午假期,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旅活动,让端午民俗“热”起来,假日旅游更精彩。市民游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度过了一个有“文化味儿”的假期。
共祭诗祖屈原,传承端午文化。“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6月2日,在屈原故里端午祭《天下橘颂》的朗诵声中,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拉开了序幕。活动现场,大型原创音舞诗画《楚辞里的中国》惠民演出精彩上演。歌舞、鼓乐、杂技、说唱等15个形式多样的节目,为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视听盛宴。特别是以屈原及其作品为核心创作的《屈原》《橘灯漫天》《上下求索》《离骚》《兮士争先》《还是楚辞》等节目构筑了《楚辞》里走出来的独特浪漫,弘扬了屈原的家国情怀和求索精神。
题诗吟唱、汉宫舞蹈、国风走秀……端午假期,长沙铜官窑古镇推出了首届仲夏汉唐节,包含花神巡游、沐兰集市、国风走秀、状元及第、梦回汉唐等五大主题活动,送上花神送祝福、国风亲子秀、古风舞蹈秀等表演,此外,还组织了仲夏汉服游园会以及买门票送汉服游园活动,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习俗。
西藏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在网红打卡点南迦巴瓦峰大本营推出了包粽子、缝香包等民俗活动,同时,景区为展现西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免费为游客提供藏装拍照留念。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德军表示,希望通过主题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西藏旅游,助力西藏旅游业快速复苏。
在广东顺德,顺德欢乐海岸PLUS依托岭南水乡风情,将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夜游龙”和水乡民俗活动“龙虱”搬进景区,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举办了主题为“端午粽头戏”的系列特色活动,包含传统端午节习俗体验、苗族龙船节等,让市民游客度过一个仪式感满满的端午假期。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会理古城,旌旗猎猎、长号声声、鼓乐阵阵,威风凛凛的武将、提着灯笼的青春少年、款款走秀的旗袍女郎、载歌载舞的乡间小伙……数百人组成的队伍在古城区巡游,祝福亲友平安吉祥,祝福家乡风调雨顺,祝愿祖国长治久安。会理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会理将“游百病”这一民间传统风俗提升为端午风情巡游活动,并将其打造成特色旅游节庆品牌,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端午假期,各地不仅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还将非遗技艺请进景区,用非遗项目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方式,有效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喜迎二十大粽香庆端午”志愿服务活动6月3日在武汉东湖绿道举办,来自巴基斯坦、坦桑尼亚、俄罗斯等国的留学生在这里包粽子、吃绿豆糕,寻访屈原足迹。武汉文旅志愿者邀请扬子江非遗糕饼文化园的非遗传承人教大家包粽子。留学生与志愿者围在一起,只见粽叶在非遗传承人的手指间上下翻飞,晶莹雪白的糯米抱成一团,线绳一圈又一圈缠绕着。
“包粽子最关键的步骤是把粽叶包扎实,不然系绳子的时候要散掉。”来自莫桑比克的莫德在包了几个粽子后,颇为自豪地说,今天包的粽子,要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
马儿如流星般飞驰而过,骑手在马上舒展身姿,燕子探海、马背藏身、五彩凌空、双鹰展翅等马术表演让现场观众及网友纷纷点赞……6月3日,“迪庆·香格里拉云上端午赛马节”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呀啦嗦马场举办。赛马是当地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活动现场还设立了非遗展示区,展示精美的马具、香醇的青稞酒、精巧的尼西黑陶等特色产品,吸引大量游客围观。“本次赛马节我们采用全网聚焦、全媒体聚合直播的形式,为全国网友奉上节日盛宴。”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高翔说。据统计,活动当天全网播放量超800万次。
响亮的口号、有力的鼓点、整齐的挥桨动作,一条条龙舟在湖面上劈波斩浪,岸边的游客发出阵阵欢呼声……假日期间,在江苏南京玄武湖景区,每天都会上演龙舟赛。“我们推出了亲子龙舟赛、专业龙舟赛活动,并首次面向广大市民游客推出龙舟体验赛,让游客亲身参与赛龙舟,切身感受端午的节日氛围。”南京玄武湖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戎飞霞说。
南京市民章女士带着孩子参加了玄武湖景区举办的亲子龙舟赛。“通过活动,让孩子觉得端午节是个非常有趣的节日,也感受到了赛龙舟蕴含的团队拼搏精神。”章女士说。
在陕西西安城墙景区,雍容华贵的“唐小妃”、才华横溢的“李小白”、异域风情的“波斯客”等人物以快闪形式与游客见面互动;旱地龙舟赛、投壶有礼、欢乐吊粽子、手作龙舟等端午主题活动,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变成“欢乐的海洋”。
海南自古就有端午节“洗龙水”的传统习俗。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的海滩上,不少市民游客踏浪而行、亲海玩海,寄托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此外,旅游区还推出了包粽子活动,游客可以现场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度过一个仪式感满满的端午节。
(采访组成员:徐晓 高慧 陈熠瑶 程芙蓉 赵腾泽 黄高原 邰子君 任丽 执笔:徐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