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戏比天大”诠释到最大
将“戏比天大”诠释到最大
70年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诞生了一座以人民为名的剧院,开始了“建立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而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风格的专业话剧院”的不懈探索。
70载一挥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于舞台方寸间耕耘、置身时代洪流中成长、在岁月沉淀中收获,不断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无穷无尽出好戏
“什么叫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每逢她的生日,就一定是戏迷的节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看来,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的是一条守正创新、开拓前进的艺术道路。
就在北京人艺70周年“大日子”即将到来之时,首都北京正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大家期待已久的戏,还演不演了,要怎么演?
“北京人艺就是北京人艺,她总能在不断创新中带给你惊喜。”《新剧本》杂志主编林蔚然坦言,最近几天,自己一直在“云上”过戏瘾。
为适应首都疫情防控需要,北京人艺积极拓展线上平台传播,首次集中推出经典剧目限时放送。《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哗变》《窝头会馆》等5部代表人艺不同创作类型和风格的经典保留剧目,连续多日在“云端”播放,北京人艺力求为观众奉上最高艺术质量的舞台作品。通过前期延伸阅读内容的推送和放送前的名家导赏,带观众深入领略了人艺戏剧的独特魅力。
此举迅速在线上掀起了戏迷观剧和讨论的热潮,全网累计观看、点赞突破1.4亿人次。
从建院初期的《龙须沟》开始,在“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北京人艺创作出了《茶馆》《雷雨》《蔡文姬》等一批经典戏剧作品,它们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洞察世事的尖锐,有透彻的剖析和犀利的批评。这些戏剧经典不仅在人艺的舞台上绽放,也永远珍藏于中国戏剧的历史长河中。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心中,每当遇到危难时,北京人艺都从未缺席。从以抗击“非典”疫情为背景创作的《北街南院》,到抗震救灾题材作品《生·活》,再到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创作的《社区居委会》,一部部原创戏剧作品不断彰显着北京人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十年来,北京人艺始终坚持以“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坚持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用心创排出一批优秀剧目,对《日出》《雷雨》《原野》三个经典作品进行全新排演,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话剧精品《香山之夜》,在守正创新的实践中展现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北京人艺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她始终是一座‘人民’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坦言,在一代代人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人艺在七十年中真正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把观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用300余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将“戏比天大”的追求诠释到最大。
一茬一茬诞名家
202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北京人艺菊隐剧场内,蓝天野来了、吕中来了、濮存昕来了、冯远征来了……众多话剧表演艺术家冒着严寒齐聚,是为了14个年轻人。
当日上午,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迎来结业仪式,14名学员正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一年当中,冯远征、岳秀清、杨佳音、闫锐、杨明鑫等北京人艺一线艺术家组成的教学组负责全程教学指导,蓝天野、吕中、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龚丽君、唐烨等前辈老师倾情授课。
“就是要在舞台上去检验学习成果。让每个学员都有机会进行展示,真正领会什么是‘一棵菜’精神。”冯远征如是说。
遗憾的是,就在北京人艺70周年即将到来之时,蓝天野老人永远走了。“老爷子说过好多次,演员这个称呼,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北京人艺青年演员于震至今记得,当年第一次和蓝天野同台饰演《茶馆》时的情景,“谢幕时,老爷子执意把我往前推,对我说,不管谁在演,都要按角色顺序谢幕。”
“蓝老师在获得‘七一勋章’后,很快就给我们讲了一堂党课。他叫得出每个年轻人的名字,爱跟你说戏,不喜欢被人搀扶。”北京人艺青年导演闫锐觉得,北京人艺最大的财富是有一批像蓝天野一样用情、用心甚至是用生命创作的人民艺术家。
在6月12日上午举行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82岁高龄的话剧艺术家吕中作为老演员代表,被请上了曹禺剧场的舞台。到了发言的时候,老人一开口就哽咽了。“在剧院70岁的时候,我又回家了。”吕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人艺印象,“那时候我们就住在首都剧场4楼,和所有的老艺术家同吃同住,处得像家人一样。”
“一部《雷雨》,我们排了8个月。老同志们一句一句教。”在吕中看来,“言传身教”是北京人艺育人的灵魂,“北京人艺的工作是研究人、体验人,探讨的是人文科学。老前辈告诉我们,我们告诉孩子们,北京人艺的演员一定要热爱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
“我们始终深知,青年是剧院的未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党组书记王文光向记者介绍,近十年来,北京人艺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尖子人才、领军人才,一批优秀的演员通过不懈努力,在舞台上塑造出了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观众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精品。
以“无我”精神言传身教,恰恰是北京人艺一茬一茬诞名家的育人密码。
会弁如星展形象
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艺话剧演员濮存昕心中,北京人艺能走过70年不平凡的历程,靠的是剧场、作品、人才队伍,这“三块宝”。
“北京人艺1952年建设。当时周总理要求,要盖一座最好的剧院。人艺采购设备,都是(周)总理亲自盯着报预算。今天,我们又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盖起了新剧场,真是百尺竿头翻一翻啊。”濮存昕认为,支撑北京人艺繁荣发展的不仅有丰富的精品剧目集群和顶级的演员,更有包括灯光、舞美、道具在内一整套中国最一流的艺术生产人才队伍。
2021年,凝聚着党对文艺事业发展的关怀,凝结着几代北京人艺人和首都市民、戏迷观众期盼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北京人艺正式迈入了拥有首都剧场、实验剧场、曹禺剧场、人艺小剧场、菊隐剧场五大剧场的历史新篇章。
70年幕起幕落。《龙须沟》沧桑巨变、《蔡文姬》源远流长、《雷雨》动人心魄、《茶馆》众生百象……一部部原创剧目在北京人艺的经久打磨下长演不衰,串联起一幅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画卷。
70年灿若星河。一代代北京人艺艺术家心怀“戏比天大”的敬畏之心,以深厚的艺术造诣赋予舞台以生命和灵魂,创造出无数至今鲜活的经典形象。
70年植根人民。从建院之初的下厂下乡,到今天的深入社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被北京人艺视为最重要、最高效的创作方法。
70年探索积淀。致力于出精品、传经典,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视为己任,北京人艺在建设学者型剧院的历程中,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70年海纳百川。从80年代《茶馆》首度走出国门,展现“东方舞台的奇迹”,到如今,越来越多的精品剧目走向世界,来自世界各地的舞台精品,在北京人艺交流互鉴,热情对话。
70年,北京人艺在与人民同行中,让中国故事更加鲜活、生动,作为“大戏看北京”文化金名片熠熠生辉,展现着社会主义大国首都的文化形象。
(本报记者 董城 李晋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