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岗一分钟 奋斗六十秒——记全国工人先锋号云南永昌铅锌勐糯选矿厂磨浮103班

发布时间:2022-06-14 15:24:00来源: 光明网

  云南永昌铅锌勐糯选矿厂磨浮103班组建于2014年2月,主要工作任务是选别铅锌金属,主要产品为铅精矿和锌精矿。现有职工7名,其中,男职工4名,女职工3名。多年来,班组面对生产中的各种困难,从不畏惧,直面问题,通过一步步挖掘自身潜力,一次次攻克指标瓶颈,在奋力追赶行业最优指标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多措并举深挖潜 降本增效有成效

  降本增效是班组生产管理的目标,皮肤黝黑的班长彭应涛说:“我们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靠的就是团队齐心协力,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他带领班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逐步提高各项技术指标。

  在摸清药剂成本下降上出主意。班长每天跟踪入选原矿品位变化,及时将信息提供至岗位人员,岗位人员结合信息,随时转换“频道”,不断摸索各种矿石品位的药剂用量适配性,做到药剂用量精准无误,在保证生产指标稳定的同时,实现指标提升与药剂降低的双赢,铅锌浮选药剂单位成本仅4.55元/吨,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

  在摸清钢球单耗下降上想办法。为实现最佳磨矿浓细度,班组不断优化钢球添加方式,从每周集中添加优化为每天按钢球耗适时添加,依据钢球配比逐步调整,确证磨机充填率能够保持均衡,钢球单耗由0.45Kg/吨下降至0.37Kg/吨,有效降低选矿加工成本。

  在摸清岗位任务及操作程序上下功夫。班组将浓细度检测岗位、给药岗位及取样岗位的工作任务优化分解,让班员牢固树立“在岗一分钟,奋斗六十秒”的工作理念,将班组岗位配置从9个优化至7个,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全年可节约人工成本20万余元。

  全员对标攻难关 关键指标有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组注重方法,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将生产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到岗到人,形成全员联动的工作氛围。通过“抓对标、保跟标、促超标”等举措的落实,各项技术指标明显提升。

  “三个试验”促指标提升。开展铅精矿再磨再选工业试验,产出高品质铅精矿和混合精矿,但混合精矿难以实现有效的铅锌分离;继而开展铅精1中矿再磨再分选工业试验,试验产出铅次精矿和锌次精矿,但尾矿含锌偏高;再而开展铅精1中矿再分选工业试验,试验产出铅次精矿和锌次精矿,有效提高锌选矿回收率,2021年度由设计85%提高至90.3%,创建厂历史最好水平。

  优化药剂制度促指标提升。将硫化铅捕收剂由单一乙黄药更换为25号黑药与乙基黄药组合,硫化锌捕收剂采用全新组合药剂,停用搅拌桶1台套,浮选机2台套,罗茨鼓风机1台套,年度可节约用电80多万度。此外,有效降低尾矿中铅锌金属损失,金属综合利用率得以提高。

  “五小”活动促指标提升。班组积极开展小改小革、金(银)点子合理化建议,QC攻关、技术技能竞赛等活动。

  强化管理抓落实 班组安全有提高

  班组秉承“精益生产,安全优先”的原则,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通过加大教育培训、日常检查,用制度来规范班组职工的行为,促使班组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干净生产习惯。开展“今天的安全我做主,今天的现场我负责”轮流值班制,将安全自主管理落到实处。充分运用好536标准班会、CARC风控表、葡萄图、“三会一过程”等安全管理工具,适时开展事故警示教育、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不断强化班组成员安全工作技能,从根本上提升本质化安全,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班组安全生产。

  同心同向聚和力 构建和谐有力量

  新时代产业工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熏陶。班组自组建以来,一直注重培育班组文化,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集体活动,就近开展徒步、登山等比赛,还充分利用公司活动阵地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工作之余大家可消遣放松,加强交流、增进感情。班组成员家有喜事和难事,大家都会一起去帮忙。新职工进入班组后,班组会挑选最优秀的师傅来“传帮带”,让徒弟快速上手,并且都会很快的融入团队。班组还积极宣传先进模范事迹、先进管理经验、好人好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利用班会、企业微信及其他媒介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实现班组管理民主化和人性化。在这样和谐的团队中,职工已将班组当作一个“家”。

  通过扎实、有效的班组建设,全面提升班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竞争力,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班组先后荣获云南省质协“巾帼文明岗”、驰宏锌锗“5S金牌班组”、中国铜业先进集体、中国铜业“安全、干净”示范班组、云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默默无闻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共创辉煌。磨浮103班以“学技练艺强素质,创新求强促卓越”为目标,同心合力、拼搏争先,在尝试中精华沉淀,在成长中淡定从容。此时此刻,他们仍然坚持着、努力着,以一个追赶者的姿态奋力向前奔跑,共创未来!(杨凤转)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