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瞧!风吹麦浪中的青年人

发布时间:2022-06-21 15:11: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三夏”中的新农人】

  瞧!风吹麦浪中的青年人

  ——“三夏”生产中青年新农人的奋斗与探索

  光明日报记者 彭景晖光明日报通讯员 陈禹行

  “三夏”,一年农事中的第一个大忙。

  夏收、夏种、夏管,从每年5月中下旬开始,至6月中下旬结束,重要的农业生产时段。

  此时,上年秋季播下的麦子和油菜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颗粒归仓;当年的玉米、水稻需要不误农时播种栽种;种下的农作物需要一种就管,确保搭好“丰产架子”。

  如今,一些城市青年已不知何为“三夏”,可还有一批青年,把“三夏”当作自己一年中最有价值的时光。他们躬身田亩,又热衷科技,把“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生活过出了更多时尚感和人情味,在父辈耕种过的土地上精心培育着现代农业的秧苗。

   选择纯粹

  “琐碎!琐碎得如同成堆的麦子。”回忆起5年前第一次经历“三夏”,平东林抓起一把麦粒说,“事无巨细,就像它们,没有哪一粒看上去很特别,但没有哪一粒不重要。”这便是“三夏”给一个90后最初的感受。

  传统意义的“三夏”从5月中下旬开始,可平东林的“三夏”要早一个多月。从4月16日开始育秧直到6月中下旬,他没有休息过一天。

  安徽省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平东林,一个国外硕士毕业后回乡创业、带领年轻团队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农人。在他看来,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科学地把握农人与农事的关系,是新农人有别于传统农民的重要一点。

  夏收时,收割机机手们往往“抢速度”,收割得越快越多,赚的钱就越多。

  “这带来一个问题,收割速度提上来,质量可能掉下去。”平东林发现,过去大家都不太在意机器收割的损耗率,“可如果每台机器收割时能减损哪怕1%~2%,农民的种粮受益都能提高不少”。

  机收减损,要重视起来。合作社从2019年起加强对收割机机手的培训,要求机手们保持平稳速度,留茬高度要低于15厘米。“要保证托管户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平东林说。

  速度慢下来、收割量降下来,可机手们的收入如何解决?平东林和团队有了办法。“我们托管的田亩多,能保证机手的收割服务天数和每天稳定的作业量,同时我们把收割价格往上浮动,提高机手们的基础收益。”平东林说,合作社还组织机手“大比武”,年底时对成绩优秀的机手进行奖励,让他们在田间作业时多一份责任意识。

  夏种时,同样面临着新矛盾。今年,在中国水稻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合作社引进水稻精量播种线,用种量比过去传统方式要节约30%,出苗率达98%。“老把式”们不理解,也不相信。

  “过去人工插秧,秧龄都很长,插到田里能看到效果,但秧苗容易折伤,缓苗期也长。”平东林向团队成员解释道,“新设备插的秧秧龄短秧苗小,秧插之后看不到秧苗,但缓苗期短、返青快。大家有质疑,很正常。夏种,在农民心里很重。”于是,大家耐心地讲解、细致地沟通,带着农民一起做试验,一起学习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再多的坎,也坚定乐观地带着大家迈过去”。

  “呵护这片土地,也呵护农民的心。”平东林深知,这片土地离不开“老把式”,大家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不是要将“老把式”淘汰出历史舞台,而是要让他们在劳作中获得更多收益,更有尊严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平东林不再用“琐碎”一词来形容“三夏”,他换了一个词——纯粹。

  放宽视野

  2017年,孙振中博士与妻子魏巧双双辞去科研单位的工作,来到江苏当“农场主”,在父辈创立农业公司的基础上,开启了二次创业。几年里的每个“三夏”,“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便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借助园艺学、自然地理学等专业知识,孙振中夫妇逐步建立监控系统、农机作业自动调度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数字农业发展路上不断获得成果。

  一线的实践,让孙振中对农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认识到,解决农业企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2020年,江苏苏合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孙振中担任副总经理。在这个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社属企业中,孙振中全身心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他认为自己作为新农人,有能量也有胆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农业贡献力量。

  今年“三夏”,疫情仍在持续,农资保供、农机服务、订单农业面临不小压力。“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出巨大能量。”孙振中介绍,大家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参照历年用量进行需求预测,利用供销系统平台优势、资金优势,实时衔接优质农资供应商,锁定货源,保证上游供应量价稳定。

  早在“三夏”之前,全国的供销社系统已着手准备。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供的数据,2022年1-4月,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合计达6830.4万亩次;供销合作社系统售给农民的农资额2269.5亿元,全系统肥料销售数量8017万吨,农药销售数量73.4万吨,农膜销售数量40.1万吨。

  “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保障好粮食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孙振中和同事们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在疫情管控时期建立农机服务团队与种粮户之间的对接联系机制,保障粮食安全收割;又加班加点进行小麦收储工作,确保订单小麦全量收储,做到颗粒归仓。

  “我愿意做这些工作,因为我经历过‘汗滴禾下土’,读懂了‘粒粒皆辛苦’,能体会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渴望。”在孙振中看来,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能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解决“谁来种”的问题,而且能提高效率,解决“如何种”的问题,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意义重大。

  孙振中每年“三夏”都“晒脱一层皮”,但他不觉得苦,他认为一个青年能亲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进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索农业发展路,是一生都值得骄傲的事。

  躬身实务

  据农业农村部6月16日的数据,全国夏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不含双季晚稻)的70.6%;中稻栽插过八成,夏玉米播种近七成,夏大豆播种过五成。

  北京的同事在朋友圈照片里发现,全国农技中心粮食处农艺师梁健在山东德州平原县挂职蹲点锻炼两个多月后,“胖了一大圈,黑了三个色号”。

  “天天往地里跑,晒黑了可以理解。胖了该怎么解释?”

  面对同事们调侃式的询问,梁健答道:“辛苦!每天干完活儿,晚上都要吃很多饭,很多很多。”这位曾经主要“朝八晚五”在办公室工作的年轻人,如今一头扎进“三夏”生产最前沿,体会到什么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不是个例,这些年里,在全国各地挂职和锻炼的基层干部,都有类似经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第一年在平原县铺开,梁健从4月来挂职起,几乎每天都在跟它“过招”。“这是今年‘三夏’很热的一个词。”梁健所在的平原县,分到了3万亩种植任务,由于是第一年种,农民心里没有底。

  讲政策、讲技术、选合适地块,梁健与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一起,逐村逐镇去宣传,鼓励农民积极投入这项“大事业”。“这是国家提升大豆产能的一项有力措施。”梁健始终有信心,“玉米地里复种大豆,可以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能多收一茬大豆,政府还给补贴,农民能受益。”

  “3.2万亩!”大家共同努力下,目标得以实现。但问题接踵而至。

  “我家大豆种子发芽率不高!”一个种粮大户打来电话,声音透着紧张和不安。

  “根据国家标准,大豆种子的发芽率要在85%以上。”梁健和平原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团队商量,请第三方机构,给种粮大户家的种子做发芽率试验。

  两个透气的托盘里,喷水拌湿土壤,各放50粒大豆种子,盖上土,模拟生长环境……梁健细致地观察着试验细节。

  “超过85%!”第三方机构评估,大豆种子发芽率达标。“种粮大户自己做的试验,很可能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大豆不像玉米那样不惧旱涝,水浇多了、土壤硬了,芽就拱不出来。”梁健意识到,这项技术对每个农户都是不小挑战,培训工作必须继续细化、加强。

  采访时,梁健和团队成员已在起草新的培训计划。他们把各乡镇投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土地精细地画在一张地图上,确保每块地播种时都能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他们希望地图背后那一张张充满渴望的脸庞,在不久的将来挂上丰收的喜悦。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