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合力托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发布时间:2022-06-23 15:25: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研究报告】

  合力托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基于10省份20市社区居民的调研报告

  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

  编者按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人民健康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回顾健康中国建设,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待补短板、应如何克服困难切实推进?本期智库报告为您呈现。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客观呈现健康中国建设现状,精准了解城乡居民健康诉求,本课题组于2021年8月至12月对吉林、浙江、湖北、四川等10个省份20市的社区居民开展实地调查,综合分析3231份个人问卷与55份社区工作者访谈资料,形成本报告,以期为推动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参考、提出对策建议。

   现状扫描: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卫生事业仍需提质增效

  ■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全民健身氛围日渐浓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居民更加重视疾病预防,自觉践行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定期体检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调研中,82%的受访者能基本实现日常饮食荤素搭配,78.5%的受访者近一年内未存在吸烟行为,近四成受访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全民健身氛围日渐浓厚,受访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为58.7%,其中60岁及以上群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达88.71%。

  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021年的25.4%,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调研发现,大部分居民对于“平时吃得清淡不易得高血压”“控制血脂、降低血压能够降低中风风险”等基础健康知识已较为熟悉,但对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献血量和献血间隔”等高阶健康知识仍了解较少。

  ■健康促进:社区健康活动开展冷热不均,基层社医联动需求强烈

  调研发现,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在中高档小区与老旧小区之间存在明显断层现象。在浙江绍兴、湖北宜昌等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义诊等与健康相关活动的开展频率较高,可达每年12~30次,涵盖各类健康内容,且社区健康宣传栏内容丰富、位置显著,能较好满足居民需求。在河南焦作、湖南湘西等老旧小区,社区开展健康活动次数仅为每年2~6次,且形式与参与者较为单一。

  进入新时代,百姓对维护和促进健康有了更加主动的意识、更加多元的手段、更加全面的能力,期盼得到更多“好看、好听、好记、好用”的健康知识。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在调研中,不少社区工作者表示,与医院、诊所、企业等开展联合活动能有效增强社区健康活动的多元性、丰富性,提升居民的参与热情。但目前基层社区与专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的衔接不够到位,难以为居民持续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分级诊疗体系有序推进,合理就医格局有待完善

  调研发现,居民基层首诊接受意愿较高,达82.3%。然而,在最近一年内有就诊经历的居民中,基层就诊率实际仅为66.1%,基层设备条件、医疗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基层就诊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医疗卫生建设“强基层”任重道远。具体看,仍有22.8%的居民因感冒等小病前往三级医院就诊,居民合理就医行为仍需积极引导。此外,双向转诊运转仍存在堵点卡点,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率不足10%。调研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较低,服务知晓率为66.4%,签约率仅为24.0%,尚未很好发挥在推动分级诊疗中的应有作用。

  调研发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有所增强。42.4%的受访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被推荐使用中医药疗法。各级医院广泛开展智慧化建设,预约诊疗制度建设日渐完备,医疗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三级医院就诊患者中,45.7%选择网络预约的方式进行挂号,电话预约率和引导员预约率分别为3.8%和3.5%。然而,受相关设施和对接机制限制,仅6.5%的受访者接受过远程医疗服务,27.9%的居民并未听说过有此项服务。

  ■健康保障:居民参保意愿持续高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调研显示,受访居民主动参与医保意愿较强,参保率高达95.6%。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强调支持商业健康险、慈善救助等补充保障措施发展,实现政府、市场、慈善相互补位、相互配合。需要看到,多层次全民医保体系虽在稳步推进,但发展不均衡问题也随之凸显,商业医保参保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较低。调研显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得到多数居民认可,72.7%的受访者认为异地就医结算较为顺畅。然而,在实际就诊和结算过程中仍存堵点,44.3%的受访者认为“报销程序复杂且周期长”,34.6%表示“自己不熟悉相关政策”。近年来,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受到广泛关注。调研发现,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为70.4%,但受限于试点城市较少的现状,调研对象中长护险参保比例极低,仅为0.0614%,可见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疫情防控:全民防护意识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发挥重要堡垒作用

  疫苗接种是建立人群主动免疫屏障、遏制疫情传播的重要手段。调研显示,绝大部分受访居民(95.9%)能自觉参与新冠疫苗接种行动,超过九成受访居民反映所在社区设立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监测点。作为守护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防线,城乡社区已成为阻断疫情传播的重要堡垒。

  ■适度生育:多孩生育意愿不高,“养儿防老”观念发生变化

  在调查中,13.9%的受访育龄人群选择不生育,47%只愿意生育一个子女,34.5%和2%的受访者愿意生育二孩和三孩。71.7%的居民认为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高昂,多孩生育将增加家庭负担。57.2%的居民认为工作原因影响生育选择。25.6%的人主观上不愿意生育,“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健康养老: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公共康养服务需求凸显

  调查中,78%的受访者期望居家养老,选择社区和养老机构养老的受访者各占11%和6%。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走出家门,在社区或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当问及长期护理照护需求时,52.1%的居民希望能在养老机构、护理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机构获得照护,32.4%的居民希望可以获得上门护理服务。从调研情况来看,拥有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的社区不足40%,三分之二的社区没有医养结合机构,亟须加大相关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力度。

  政策建议:凝心聚力促协同,共建共享“大健康”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形成健康促进合力。健康中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多主体协同推进、共同参与,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应加大对社区健康资源的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社区与周边医院、诊所开展合作;搭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的联动互助平台,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活动。探索“互联网+”健康促进服务模式,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区健康促进服务的精准投递,切实解决“参与主体不充分”等难题。

  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数字科技支持。坚持防治结合、医养结合理念,整合各类医疗、公卫、康养资源,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随访—长期护理”的协同机制,提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率,切实增强基层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就医引导宣传,培育城乡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观念。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医联体建设,保障双向转诊体系畅通运转。加强数字赋能,加大“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惠民力度。

  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异地就医结算路径。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我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下一步应继续坚持医保层次的纵深改革,完成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的转变。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性、兜底性和普惠性功能,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和报销比例。鼓励社会资本、慈善捐赠和平台医疗互助有序发展,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等新险种的城市试点和推广。多管齐下提高居民对相关政策知晓率,推动省际医保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参保人异地就医结算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加强社区治理韧性建设,筑牢社区疫情防控严密防线。韧性更关注的是长期能力建设,建议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着力。可鼓励志愿者团队发展,缓解社区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当前疫情防控特征及时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工作细则,通过加大社区防控设施配备力度,建立统一互通的互联网疫情防控信息平台,及时掌握人口流动信息并进行有效追踪。

  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让一老一小“当下有支持,未来有保障”。多措并举降低生育、抚育、教育成本,探索灵活多样的照护模式,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家庭托底”的医养护机制,为育龄人群解除后顾之忧。千方百计增加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如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更好满足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执笔:王培刚、姚孝华、陈宗顺、马小茜;本报告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动力机制研究”[21ZDA104]阶段性成果)

  【调研实录】

  期待健康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说进展,稳步提升——

  沁阳市东关社区居民徐先生:小区改造后,我们社区的环境好多了,大家有地方锻炼身体了,健康生活,就得动起来!

  韶关市武江区惠民西社区居民王女士:以前咱们老百姓是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现在是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特别难得的是,国家帮我们和药企谈判,药品价格也降了下来,是个大实惠。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桥居民周先生:现在看病是真方便了,打开手机上“湘医保”扫一扫,就可以自己挂号、缴费、取药。

  武汉市金银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文秋芬:我们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时,居民们都特别积极,有的还主动帮忙维持秩序,帮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

  ■看不足,挑战尚存——

  漯河市郾城区齐罗村居民孙先生:看病还是相信大医院,现在咱农村有车的也越来越多了,去大医院也方便些,就是大医院人太多了,有时候排不上号,还得再跑几趟。

  武汉市徽安中医门诊部主任宋宜:目前我们中医药服务对象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都不愿意来看疗程久、见效慢的中医,光是抓药、煎药他们就嫌麻烦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营庄社区工作者:咱们社区也想多搞一些健康活动。但很多老百姓不理解、不积极,活动参与意识也比较弱。

  伊春市嘉荫县红光乡卫生院医生蔡学良:很多年轻医生考完证后就去大医院发展了。也无奈,基层医生待遇不高,很难留住人才。

  ■话诉求,未来可期——

  通化市东昌区朝阳社区居民马女士:希望能把生养孩子的成本降下来,帮年轻人减轻更多负担。

  襄阳市高新区团山社区居民张女士:什么时候看病也能上门服务就好了,我和老伴年纪都大了,他已经中风躺在床上三年了,有时候他不舒服,带他去看病就很不方便。

  锦州市沟帮子镇中心卫生院医生郭刚:基层医院和大医院的水平还是不一样。有时候患者从大医院回来,把病历复印来我们一看:哟,这么多先进的东西。希望自己能多走出去,进修学习,好好补补课,回来后更好服务大家。

    绍兴市越城区越都社区党委书记、主任诸妙茵:感觉现在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比较多,但还不够专业,希望学校、社会、家庭联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