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聚焦传承与创新 专家共论以制度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2022-06-27 15:41: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 杜燕)今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四十周年。“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周年”论坛日前在清华大学召开,27位名城保护领域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回溯中国名城保护制度确立40年以来的工作历程与成就,分享最新名城研究成果以及保护利用实践探索、保护管理工作经验,研讨应对未来挑战的思路。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中国已有14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99座村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6800多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名城保护制度保护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下求索,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在论坛上表示,清华大学建筑学科从创立到如今,众多学者专家投身到历史城市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上下求索、辛勤耕耘,在学术研究、课程教学、工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也输送了大量人才。以清华同衡为代表的清华大学下属各规划设计科研与工程实践机构,与建筑学院等相关院系产学研紧密合作,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引领的实践活动,展现了清华人“知行合一”的风采。希望青年学者和莘莘学子投身于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事业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是努力的方向,期待青年学子和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历史文化保护事业,为建设高品质城市和文化环境不懈前行。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回顾了40年来名城保护的成就。他称,以名城保护思想为基础,深入发掘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创新的根基,将那些在岁月中伫立了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是当代人的责任,今后将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这条道路上继续不断探索。

  保护并发展,靠制度建设传承文化遗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指出,40年来,名城保护制度日臻完善,保护理念与时俱进,保护力量创新不断,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经验日趋丰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有偏差、保护内容碎片化、保护方法不科学、活化利用不充分、监督管理欠力度的问题,在未来工作中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核心任务,聚焦重点工作,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保护传承体系,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谈到,要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一张图”,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底线管理,研究出台相关土地管理政策,推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他强调,要靠制度的建设、靠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来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真正迈向未来。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副司长邓超强调,名城是文物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名城制度是文物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性制度,解决的是在城市里面如何安置乡愁,通过规划手段赋予应有的尊重。他从完善顶层设计、坚持价值优先、加整体性保护、推动活化利用、落实督察监管等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中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新进展,并表示将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赓续历史文脉,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报告中谈到,北京近年来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量实践,体现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特征。北京中轴线更是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构建遗产价值阐释体系的重要实践。他强调,城乡历史?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在完整保护各类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要通过对所辖行政区划内全部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清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总体情况和面临的艰巨任务,系统介绍了清华团队近30年来历史城市整体性保护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探索,内容涵盖价值评估、文化景观、格局保护、空间织补、文化与活力延续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性、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等辨析与思考、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性可持续复兴三个角度,阐释了北京历史街区保护中的可持续社会性复兴,介绍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综合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武廷海建议将“名城”概念拓展至市(县)域范围,作为统筹地方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单元。

  坚持底线模式,形成制度并保障实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舸分别结合阆中、郑州商城遗址保护的实践工作,呼吁国家继续加大投入,形成制度,并保障实施,提出基于设计视角的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传承理念,认为遗产保护展示设计的本质是遗产历史属性的挖掘和强化。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路林从首都视角分析了北京名城“因都而兴”“国之首都”“古都与首都融合”的特殊性,提出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名城保护与首都功能、传统风貌与现代建设、名城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推动协同互促。

  首规委办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针对北京老城产权复杂且碎片化的现状等建议,应发挥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优势,展现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合是一个历史机遇,也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让遗产活起来,发掘城市文化和历史价值

  谈到名城的挑战与未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主任刘伯英结合处理工业遗产与名城关系时指出,工业遗产对城市的演变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可作为城市的重要价值特色去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建议纳入名城保护体系,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并梳理与其他保护要素之间的关系。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文化与自然资源研究室主任张捷倡导以“前端普查,摸清资源本底”与“后端评估,实现管理闭环”相结合的保护管理方式,助力名城保护工作。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飏主张,将历史风貌区、古迹名胜、工业地段等纳入保护视野;希望按照分级普查分级纳入,分级承担保护责任,各司其职,形成更为有效、完善的城乡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机制。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等支持协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杰从“过去、当下、未来”的角度进行总结发言时指出,要发掘城市文化和历史遗产价值,让遗产活起来,“我们要用裸眼看世界,用我们新鲜的脑子来思考,永远可以看到新的东西。”(完)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