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话筒”主持人汪文华:退休赋闲不忘中国曲艺
【同期】汪文华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一曲,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
【解说】7月5日,暑假伊始,70后、80后几代人熟悉的旋律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云山书院再次唱起。原中国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制片人、主持人、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汪文华在这里与当地村民及小学生们围聚一堂,教他们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曲艺文化。
【同期】汪文华
新黄山人、新齐云山人,就不仅他的学业优秀,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这个文化素质方面,尤其是在艺术感觉上也要有一点。你看孩子们都很拿得出去,咱们也要好好地培养他们,正好不仅培养了孩子,而且对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都能提高,后继有人了,这是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解说】据了解,《曲苑杂坛》设立之初便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显民族艺术瑰宝”为宗旨,在1991年11月2日开播后,成为了70后、80后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2011年,随着《曲苑杂坛》的停播,汪文华也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退休后,她一边全力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舞蹈、京剧等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
【同期】汪文华
我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就唱一段京剧,累得我上气不接下气,后来我就看到我的身体不太行,觉得体力不行,气息不支,后来我就开始就继续练,现在基本上是两年多了,我觉得一唱两个多小时都没问题,就说明我通过京剧这种艺术形式,它对人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气息,真的是很有好处的。我也希望我的老年朋友们,也不要退了休就完全在家了,还是要多学点东西,这样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解说】2013年,汪文华来黄山旅游,被黄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所吸引,成为了一名旅居于此的新黄山人。如今,汪文华跟当地普通的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陇亩,养花弄草。
【同期】汪文华
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真的是山美水美,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这个民风好,民风朴实,你看现在我们出来吧,真的是大门二门是不关不锁的,没有人进去拿你东西,老百姓非常的朴实。到这儿来之后特别开心,怎么开心呢?有的时候一早就是兴奋,完了里边儿这个小鸟儿,一大早它就把我吵醒了,叽叽喳喳的,我就特别高兴,我就拉开窗帘,就看着它,背后看着那个齐云山,我觉得特别美,起床,我就起来了,起来之后洗漱完了之后啊,我就上那个横江旁边,我就去走一走,我就走到那儿不由自主地就唱一唱。每天都是这样,早晨起来在那儿唱唱歌,回去吃早饭,吃完早饭就在邻居家聊聊天,聊完天之后就吃完午饭之后休息一下,起来之后学习学习啊,反正就特别开心一天。
【解说】因为喜欢,黄山成了汪文华的第二故乡;因为热爱,曲艺成了汪文华毕生的眷恋。在享受舒适惬意田园生活的同时,汪文华也不忘中国曲艺的发展,她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到乡村,扎根乡村,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同期】汪文华
刘兰芳刘老师是我们原中国曲协主席,也是为我们中国曲艺做出贡献的人,你看他的儿子王岩老师就说,今后他就想办个学,教教孩子们(曲艺),我说太好了,那你今后要真要这样的,这是要浪费时间的,要用时间的,要那个不计报酬地要做这个工作,如果可以的话,我也会助你一臂之力。
【解说】汪文华所在的小区居民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有的从事文学研究、有的从事艺术创作,也有的从事商贸文旅,他们热心乡村,关心文化事业发展,于是联合齐云山镇政府,共同捐建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现代乡村书院——云山书院。她与新、老黄山人相约在此,启动“2022守望齐云计划”,期冀打开乡村对外交流、创新发展的新窗口。
成展鹏 樊成柱 余俊翔 刘鸿鹤 安徽黄山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