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启动两大文学计划 助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
光明日报益阳8月1日电(记者谢云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在湖南益阳举行。
湖南益阳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也是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8月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益阳清溪村启动。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同时举行。
据介绍,“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文学行动,第一阶段自2022年开始,共5年,由作家出版社具体承办。起始阶段主要通过全国性稿件征集和中国作协各部门专家推荐、遴选和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作品。作品体裁须为原创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展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截至6月30日,作家出版社共收到来稿603件,初步选出18部作品,并就部分入选作品组织召开了改稿会。今后,中国作协将进一步积极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力量,深化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继续做好稿件征集、遴选论证、融合出版、营销宣传等工作,努力创造配得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学新经典。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实施该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希望召唤那些身在山乡基层、饱含创作激情的写作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转化和催生一批高质量的、传播广泛的、能够为受众所喜爱的文化产品,充分释放文学潜能,彰显文学价值,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他说,“这是一项关系文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文学界的倾心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热情支持。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创作计划能够结出累累硕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更加辉煌壮丽的文学篇章鼓舞人民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此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于7月31日下午启动。据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由中国作协牵头,主要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这一计划的目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文学发展理念,广泛搭建平台,整合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环节的中坚力量,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其他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这一计划并非直接面向作家,而是通过多方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中强调,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创新和丰富文学的审美范式,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效力,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共同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她说:“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文学生产全链条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只有在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中,我们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才会不断获得深入的解答,才会进一步集中资源、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推动更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活动期间,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前往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参观学习、调研采访,身入心入情入感悟十八洞村在新时代的1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十八洞村精准坪授牌。
据介绍,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是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文学工作的新举措之一。此次中国作协在十八洞村和清溪村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将有益于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刻体悟新时代之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
中国作协十届二次主席团会同时举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启动。与会代表还前往周立波故居、清溪作家书屋等地参观考察,观看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和益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打造的大型现代戏《山那边人家》。该剧根据周立波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通过对作家眼中乡村生活的立体呈现,将乡愁、乡韵、乡音、乡情娓娓道来,演绎出一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画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