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
作者:谢守红(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专业市场(即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者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迅速发展,成为商品流通业中成长最快、比重最大的一种形态。202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3891个。专业市场作为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商贸型城镇的兴起。然而,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营业态发展强劲,专业市场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传统的依靠规模经济效应维持的扩张难以为继,外加疫情冲击、外贸受阻,专业市场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推进我国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进我国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深化对专业市场内涵和转型发展方向的认识。不可否认,传统专业市场在特定阶段内,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传统专业市场发展方式粗放,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问题和危机,如整体规模较小,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竞争激烈,经营者素质较低,经营模式、经营理念落后,服务内容缺乏创新等。
近年来,一批专业市场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抓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网红经济等发展机遇,交易方式转向线上线下双渠道,经营范围面向国际化,经营产品注重品牌化、连锁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种在传统专业市场内涵上拓展出的新型专业市场,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加快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加快对市场软硬件的提升,更要加快专业市场与现代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加快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角色的转变。目前,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应重点突出四个转变。
多元化转变。传统的专业市场依托规模经济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引起规模扩张,但伴随规模经济发展陷入瓶颈,专业市场必然要寻求多元化的转变。一方面,可以向混合业态转型,通过与会展、创意设计、商务办公、购物休闲的有机融合,打造“专业市场型”的展销综合体。另一方面,可以依托专业市场的外部效应,通过与生产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及完善配套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金融保险、餐饮住宿等,建设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圈。此外,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地区专业市场之间也要寻求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各异,文化习俗多元,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建设独具特色、形态各异的专业市场。
数字化转变。网络技术的运用拓宽了专业市场的边界,降低了交易成本,随之兴起的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业态也深刻改变了传统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数字化转型对专业市场的发展影响是深远且关键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地由线下向线上交易模式转变,而是全方位转型。一是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平台,使专业市场对接全球,同时确保信息流的通畅,积极开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整合,发布商品交易指数,掌握市场话语权,及时推进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二是要建设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体系,尤其是加强面向海外的物流通道建设,积极布局境外站、合作区建设。三是要建设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专业市场的上游连接着全国各地的生产企业,其中以小微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灵活机动,但分散庞杂,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以便于整体的协调组织,提高其稳定性。
品牌化转变。很长时间来,我国专业市场因经营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产业链中居于低端位置,过分依赖低价获取竞争优势,也因此难以摆脱劣质产品的标签。但品质和服务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愈发重要,靠低价换取市场的模式难以延续。因此,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品牌化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迫在眉睫。首先,需要更多关注产品本身,注重其技术、质量、工艺、创意等的提升,并完善相关服务,使得产品能深入人心。其次,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乱象发生。三是举办品牌日等活动,建立品牌发展交流平台,逐渐提升产品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国际化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市场一直在向着国际化迈进,逐步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但是参与程度还不高。2011年3月,国务院首先批复开展“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开启了国际化的新阶段。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为专业市场“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外贸交易而创设,具有通关快、便利化、免征增值税等特点,对促进商品出口成效显著,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专业市场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起到桥梁和黏合作用,具有对区域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功能。加快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应牢牢把握几个要点。
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各具优势,既应明确边界、各司其职,又应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资金、信息、技术在市场中的高效流动,及时获取市场反馈,增强对各个环节资源要素的整合、调动和支配能力,构建紧密联系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产品、服务的更新换代,实现专业市场由“集群式竞争”向“链群式竞争”转变。另一方面,又要做到“有为政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在涉及平台建设、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业态的融合中,投入大、任务重、风险高,且专业市场背后链接的中小企业庞杂松散,单独依靠市场并不可行,这时候则需要政府掌控发展主导权,合理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积极引导资源配置。此外,政府在质量监管、规则制定、推进国内外标准对接,以及知识产权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均具有主导作用。政府主动调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第二,要注重顶层制度的设计。专业市场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国外也没有类似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几十年的发展探索,我国专业市场逐步打破“消亡论”,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背后非常关键的一点则是发展思路和制度的创新。新时期,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更应深化对专业市场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依托顶层设计,推进我国专业市场不断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攀升。
第三,坚持全面创新。创新一直是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初期专业市场的兴起,还是后来的扩张发展和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各个层面的创新。制度创新决定专业市场的最终走向,技术创新能给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劲的推动力,管理模式的创新使专业市场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应继续深化个体、企业、各级干部对全面创新的认识,积极引导鼓励各类创新行为,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专业市场型城镇转型发展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20BJY065)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