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行走的非遗”为陕西旅游添风景

发布时间:2022-08-03 16:26:00来源: 中国旅游报

  “游览历史古迹的同时还能看到吕氏皮影雕刻技艺、西安鼓乐、零口十面锣鼓等精彩的非遗展演,这让我们对‘文化陕西’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这次旅游更有滋味。”近日,与家人一起到陕西华清宫景区游玩的张先生高兴地说。

  在绿水青山间,在文化遗址中,在文化街区里,越来越多的游客与张先生一样,收获了旅途中的意外之喜。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扎实推进“非遗+”取得的成果。

  非遗展示让景区更有看头

  “我们这一路欣赏到恢宏雄浑的鼓乐、悠扬婉转的琴音、精彩绝伦的武术、惟妙惟肖的杖头木偶戏等精彩节目,真是不虚此行。”从西安翠华山游览回来的西安市民文治凤说,在以特殊地质地貌为主要特色的翠华山景区里,能够看到多个非遗项目,在自然美景中感受非遗之美,这次避暑之旅收获超出了预期。

  近期,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连续举办了多场“西安市非遗保护传承人志愿者队伍景区行活动”,足迹遍布华清宫、翠华山等景区,进行了鼓乐、古琴、红拳、造纸、砖雕、糖人、面塑等非遗项目展示和展演活动,让游客在风光旖旎的美景与古迹中感受古老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不少游客的好评。

  在以翠华山挺拔的山峰为背景的舞台前,游客们兴致高涨,翘首观看一场场精彩演出。看到起源于唐代燕乐的西安鼓乐,游客们纷纷鼓掌、赞叹。“00后”大学生武立说,聆听此乐仿佛回到了繁盛的唐朝,“气势太足了!”

  “我们要把非遗融入群众的当代生活中,着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密切连接,通过更好地服务人民,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表示,为更好地展示传播非遗、助力文旅产业恢复发展,今后将继续通过行走的非遗展示,让群众有更多机会与中华传统文化邂逅。

  “非遗·雅集”搬进城市街区

  布糊画、风筝、棉絮画、关中葫芦、核雕等非遗产品,戏曲容妆、戏曲盔帽制作等非遗技艺现场展示,让老街区热闹非凡。近日,西安市碑林区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雅集”搬进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亲身体验。

  “非遗·雅集”集宣传展示、产品销售于一体,邀请不同项目的传承人来到现场,与游客互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却有人愿意不眠不休聚精会神地在一个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神奇世界;也有人愿意花数月时间画样、剪纸、制稿、掐丝、沥粉、贴铂、点绸、刮浆、染丝、打绒球……用传统手工技法来制作戏曲盔帽,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带给人们感动和思考。

  戏曲容妆技艺传承人党莉莉、戏曲盔帽制作与箱倌技艺传承人霍耀武带来了精彩的现场展示,让游客从演唱、盔帽、戏服、妆容等方面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精深。

  一根特制的铁丝穿过镀白的小玻璃球,再缀上红艳艳、蓬松松的绒球,安装好顶部最后一串珠须,以壮观瞻,一顶京剧武行的盔头就成活儿了。霍耀武说:“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手工技艺如何历久弥新?这需要从博物馆走向城市街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让非遗在时代的变化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西安碑林区文化馆馆长王敏表示,把非遗集市搬到创意文化街区,用技艺背后的非遗故事打动市民和游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非遗展示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市民和游客对街区有了新期待,可谓一举多得。

  为文旅深度融合积累经验

  近日,由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陕西省第五届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示活动,走进4A级旅游景区袁家村。活动遴选三秦大地众多非遗项目中的绝活进行集中展演展示,现场不仅有传统的锣鼓、陕北说书、信天游、唢呐、社火等传承人带来的绝技表演,还有众多非遗产品的展示、体验和售卖。

  活动突出了“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特色。活态的非遗技艺创造美好生活,服务人民需要,让经历疫情后渴望恢复经营的商户们看到了商机,让游客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让景区热闹起来,也让传承人有了多元的展示平台。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非遗展示活动,充分彰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刻联系,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弘扬的美好图景,是‘非遗进景区’实现多赢的有益尝试,是助推景区发展、展示非遗成果、呈现非遗之美的重要举措。”陕西省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白拴锁说。

  “不断深化‘非遗进景区’的形式和内容,并将生成的成熟模式积极向地县推广和辐射,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一步践行文旅融合的重要举措。”陕西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杜俊杰表示,走进袁家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非遗进景区”模式、产生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陕西省文化馆已与汉中勉县武侯墓博物馆达成合作协议,将全力打造陕西省非遗进景区常态化典型案例,为陕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积累更多经验。”(任丽)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